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從中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寒從中生乃中醫術語,專指因臟腑陽氣虛衰、功能不足,導致體內陰寒之氣由內而生的病理狀態(「中」泛指臟腑,尤重脾腎)。其核心病機在於陽虛陰盛,臟腑失於溫煦,引發一系列虛寒證候,可分為兩大面向:
一、陽虛寒凝,經絡痹阻
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」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
當腎陽不足,臟腑失溫,寒濕之邪內生,痹阻經絡關節,則發為寒痹(即「痛痹」),屬《內經》所論痹證範疇。
主要表現:
- 肢節冷痛劇烈,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,甚則關節屈伸不利。
- 筋脈攣急,如小腿抽掣(寒主收引之性)。
- 面色蒼白或青晦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(腎陽不足之象)。
病機關鍵:腎為元陽之本,腎陽衰微則衛陽不固,寒邪乘虛內襲,留滯筋骨,氣血凝滯不通。
二、陽衰失運,病理產物積聚
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)
脾陽根於腎陽,若脾腎陽虛,水穀不化精微,反停聚為痰飲、水濕,形成陰性病理產物。
臨床表現:
- 水濕停滯:胸腹積液(懸飲)、肢體浮腫(陰水)、小便短少(膀胱氣化失司)。
- 痰飲內生:咳唾清稀痰涎(寒痰)、胃脘振水聲(痰飲留胃)。
- 氣機壅滯:脘腹脹滿冷痛,喜溫拒按(中焦虛寒)。
病機關鍵:脾主運化水濕,腎司開闔二便。脾腎陽衰,則水液代謝失常,濁陰不降,泛濫為患。
三、與臟腑關聯及理論延伸
- 腎陽為本:腎為水火之臟,內寄命門真火。腎陽不足必累及全身,故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五臟之陽氣,非此不能發。」
- 脾腎相濟:後天(脾)賴先天(腎)溫煦,先天賴後天滋養。脾腎陽虛常互見,臨床多用附子理中湯、真武湯等雙補脾腎。
- 與「外寒」鑑別:外寒為六淫邪氣從表入裏,初起可見表證;內寒則直中臟腑,以虛寒裏證為主,脈多沉遲無力。
中醫治療「寒從中生」,首重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(《內經》),透過溫補脾腎陽氣,散內寒、化陰凝,重建機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