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裏寒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格熱是中醫名詞,又稱為「陰盛格陽」。它是指體內陰陽失調,出現下寒格拒上熱的証候。例如虛寒久痢,誤用寒涼,導致食入即吐等症狀。寒格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:

  1. 外感寒邪:外界的寒邪侵入體內,影響正常的陽氣運行。
  2. 內傷生冷:體內的內傷因素,如冷飲、冷食、冷水浸泡等,會導致體內陰寒過盛。
  3. 先天稟賦不足:個體先天性陰虛、陽虛傾向,也容易導致寒格熱的發生。

寒格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寒熱錯雜:患者會時常出現寒熱交替、時寒時熱的症狀。
  2. 腹痛腹瀉:患者常常會有腹痛和腹瀉,其中瀉糞多為清稀、水樣,甚至帶有粘液或血絲。
  3. 食慾不振:患者常常會出現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的情況。
  4. 面色蒼白:患者的面色常顯得蒼白無華。
  5. 四肢冰冷:患者的四肢常常感到冰冷,甚至出現手腳發涼的情況。
  6. 舌淡苔白:患者的舌質常呈現淡白色,舌苔厚白。
  7. 脈沉細弱:患者的脈象常為沉細弱。

寒格熱的治療主要以溫陽散寒、解表清熱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、黃連、黃芩等。預防寒格熱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生冷寒涼的食物。若出現寒格熱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防延誤病情。

寒格熱在古籍中的記載如下:

《黃帝內經》:「寒格熱者,陰盛格陽也。」

《傷寒論》:「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,惡風,或有寒戰,但頭汗出,無汗而喘者,桂枝湯主之。」

《金匱要略》:「虛寒久痢,誤用寒涼,食入即吐,此為寒格熱也,宜溫中散寒,以附子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、黃連、黃芩等為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