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裏寒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裏寒格熱

概念定義

裏寒格熱,乃中醫辨證體系中之特殊病機,亦稱為「陰盛格陽」、「寒熱格拒」。此證候特徵為體內陰陽之氣嚴重失衡,形成下焦虛寒與上焦虛熱相互格拒之病理狀態。其本質為真寒假熱證之一種特殊表現形式,屬陰寒內盛而逼迫虛陽浮越於上所致。

病機闡釋

此證之形成根源於人體陽氣虛衰,陰寒之氣獨盛於內。當陰寒之氣過於壅盛,則可將微弱之陽氣排斥於外,導致陽氣不能內守而浮越。具體表現為:

  • 下部見寒象:脾腎陽氣不足,陰寒內生,常見下利清穀、四肢厥冷、腹中冷痛
  • 上部現假熱:虛陽被格拒於上,故見面赤如妝、口乾不欲飲、喉痛而不腫等虛熱徵象

臨床特徵

本病之典型症狀表現具有「下寒上熱」之矛盾特徵:

  • 格拒症狀:尤以「食入即吐」最為典型,此乃中焦寒盛,拒熱於上所致
  • 下寒表現:久痢不止、便溏完穀不化、小溲清長、肢冷踡臥
  • 上熱徵象:口燥咽乾但不欲飲、面頰泛紅如妝、脈浮大但按之無力

證候辨析

裏寒格熱需與以下證候相鑑別:

  1. 單純上熱下寒:僅為寒熱並見,無格拒現象
  2. 陽明腑實熱證:雖有嘔吐但伴便秘腹痛拒按,屬實熱非虛陽上浮
  3. 少陰熱化證:雖有熱象但以下午潮熱、心煩失眠為主,不現格拒之候

病理演變

此證多由以下途徑轉歸而來:

  • 素體陽虛: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陽氣
  • 誤治傳變:如虛寒下利誤投寒涼,致陽氣更傷
  • 飲食失節:過食生冷損傷脾陽,漸及腎陽 若不即時救治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「陰陽離決」之危候。

治則治法

針對此證,醫家當遵循「甚者從之」之法則,採用「引火歸元」之治療策略。具體包括:

  • 溫補下元:選用四逆湯類方劑以回陽救逆
  • 反佐苦寒:於熱藥中少佐黃連等藥以為反佐
  • 交通陰陽:運用烏梅丸等方以調和寒熱

此證之治療貴在準確辨識其真寒假熱之本質,切忌見熱投涼,否則必致病情惡化。歷代醫家對此證均有詳細論述,如《傷寒論》之通脈四逆湯證、《醫宗金鑒》之戴陽證辨治等,皆可為臨床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