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包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寒包火
「寒包火」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人體內部本有鬱熱,復感外寒,導致寒邪束表、熱邪鬱閉於內的一種病理狀態。此證的形成多因平素飲食辛辣肥甘、情志鬱結,或臟腑功能失調而生內熱,又因外感風寒邪氣,使肌表受寒,內熱不得宣散,形成「外寒內熱」之證。
病因病機
-
內熱基礎: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熱厚味,或長期飲酒,釀生脾胃濕熱。
- 情志化火: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或心火亢盛,內熱蘊結。
- 陰虛內熱:津液不足,虛火內生,如肺陰虛或腎陰虛所致之熱。
-
外寒誘因:
- 氣候驟變,未及時防護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肌表。
- 寒邪束縛腠理,衛陽被遏,內熱無法透過汗液排出,鬱而化火。
臨床表現
寒包火證候複雜,外有寒象,內見熱症,常見以下特徵:
- 表寒證: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無汗、鼻塞流清涕。
- 裏熱證:咽喉腫痛、咳嗽痰黃稠、口乾渴、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。
- 特殊病證:
- 哮喘:寒邪外束,肺氣不宣,內熱灼津成痰,痰熱阻肺,發為喘促。
- 久咳:寒鬱化熱,肺失清肅,咳痰黏稠難咯,遷延不癒。
- 失音:寒客喉嚨,熱鬱聲門,致聲音嘶啞或暴喑。
- 齦腫牙痛:陽明胃熱上攻,兼感外寒,腫痛突發。
病證辨識
寒包火需與單純外感風寒或實熱證鑑別:
- 與風寒表證區別:風寒表證無內熱徵象(如口渴、痰黃)。
- 與裏熱證區別:純裏熱證無惡寒、頭痛等表寒症狀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強調「表裏雙解」,以散外寒、清內熱為主:
- 解表散寒:選用麻黃、桂枝、紫蘇葉等辛溫藥透散表邪。
- 清泄裏熱:配伍石膏、黃芩、連翹等清熱之品。
- 經典方劑:
- 麻杏石甘湯:治寒包火哮喘,麻黃散寒平喘,石膏清肺熱。
- 防風通聖散:適用於表寒裏熱俱重,便秘溲赤者。
寒包火反映中醫「寒熱錯雜」的辨證思維,臨床須細察內外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