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傷形,熱傷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寒傷形,熱傷氣」一說源於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,乃中醫闡述外感邪氣致病特點的重要理論。此論不僅揭示寒熱病邪的致病機理,更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診療思維。
寒邪傷形:痹阻陽氣,形骸受困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寒邪侵襲人體,首犯肌表衛陽,《靈樞·歲露論》言「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」,具體表現為:
- 經絡拘急:足太陽膀胱經受寒,可現頭項強痛、背脊僵直;寒客肢節則見關節冷痛,屈伸不利,恰如《素問·痹論》「寒氣勝者為痛痹」之描述。
- 腠理閉塞:衛陽被遏則惡寒明顯,雖覆被加衣不解;毛竅閉合故無汗,此為傷寒表實證典型表現。
- 氣血凝泣:寒邪深入絡脈,可致面色青白、四肢厥冷,甚者出現痛處固定、得溫稍減的陰證特徵。
熱邪傷氣:燔灼津液,氣隨汗泄
熱為陽邪,其性升散開泄。熱邪致病特點符合《素問·舉痛論》「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」之論:
- 氣耗津傷:暑熱熾盛可見大汗淋漓,汗多則氣隨津脫,出現神疲倦怠、短氣乏力,即李東垣所謂「暑傷元氣」。
- 陽氣弛張:熱迫血脈則脈象洪大數急;若熱盛耗氣,又可見脈濡數而按之無力,此為《傷寒論》白虎加人參湯證之脈理基礎。
- 升降失常:熱鬱胸膈可致心煩懊憹;熱邪壅肺則喘促氣逆,皆屬熱擾氣機的表現。
寒熱辨證的深層內涵
此理論實質反映陰陽辯證關係:
- 形氣相關:形體為氣之宅,氣為形之主。寒傷形實則影響營衛之氣運行;熱傷氣終致形體失養,故張景岳云:「形歸氣,氣歸精」,二者互為影響。
- 標本傳變:寒邪入裡可化熱傷氣(如傷寒傳陽明);熱極亦可生寒而形骸失溫(如熱厥證),展現《內經》「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」的轉化規律。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王冰注《素問》時強調:「寒則衛氣不利,故傷形;熱則榮氣內消,故傷氣。」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暑月陽氣發於外,陰氣伏於內,故多耗氣傷津之證。」均深化了對寒熱病機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