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濕相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風濕相搏

風濕相搏一詞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用以描述風邪與濕邪同時侵襲人體,於肌表筋骨之間相互搏結,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病機。此證候特點在於風邪之「善行數變」與濕邪之「黏滯重濁」相互結合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閉阻,臨床表現多見肢體疼痛、沉重麻木,或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邪侵襲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(如肌表、上部),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,易傷下部。二者相合,風邪攜濕深入腠理,留滯經絡,阻滯氣血。
  • 經絡阻滯:風濕之邪客於肌表,衛陽被遏,則見惡風、身重;若流注關節,則氣血痹阻,關節腫脹疼痛,呈現「著痺」之象(痛處固定,肢體沉重)。
  • 內虛為本:素體脾虛者,運化失職,內濕滋生,更易招致外濕,形成內外合邪之勢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肌表證候

    • 身體煩痛,尤以軀幹、四肢為甚,轉側困難,汗出惡風(風邪偏盛則痛無定處,濕邪偏重則痛處固定)。
    • 皮膚麻木不仁,或見輕微浮腫,按之凹陷(濕性趨下,留滯肌膚)。
  2. 關節證候

    • 四肢關節(如膝、踝、腕)拘急疼痛,活動受限,遇陰雨加重(濕邪黏著,陽氣不伸)。
    • 關節周圍或見腫脹,觸之濡軟(濕聚成痰,阻滯經筋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祛風勝濕:以辛溫發散之品驅風,配合苦燥滲濕之藥化濕。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麻黃加朮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發汗解表兼除濕,治風濕在表之身痛。
      • 防己黃耆湯:益氣健脾利水,治表虛濕重之身重汗出。
      • 桂枝附子湯:溫經散寒,治風濕偏寒之關節冷痛。
    • 隨證加減
      • 風偏盛者,加羌活、防風以增強祛風;
      • 濕偏重者,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健脾滲濕;
      • 兼氣血不足者,合用黃耆、當歸以扶正祛邪。

與其他病證鑑別

  • 寒濕痹阻:痛處固定且冷感明顯,舌苔白膩,脈沉緊,無風邪遊走之象。
  • 濕熱痹證:關節紅腫熱痛,苔黃膩,脈滑數,不同於風濕相搏之濡緩脈象。

風濕相搏之證,需辨明風濕孰輕孰重,兼顧表裏虛實,方能切中病機。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對此論述精詳,後世醫家更發展出針灸、外治等法以輔助內服藥,進一步豐富其治療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