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趣生熱,熱極生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

此概念為中醫陰陽學說中「物極必反」之體現,與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同義,廣泛應用於解釋自然氣候規律與病理轉化機制。

一、自然氣候之象

中醫認為,天地陰陽二氣循環往復,寒暑更迭乃其常態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提到:「寒暑溫涼,盛衰之用,其在四維。」冬季陰寒至極,陽氣始生,漸轉為春夏溫熱;夏季陽熱鼎盛,陰氣漸長,遂過渡至秋冬寒涼。此現象即《易經》「日中則昃,月盈則食」之理,說明陰陽交感、相互轉化的動態平衡。

二、病理轉化之機

在疾病演變中,寒熱極盛亦可能出現本質與表象相反的假象,此為陰陽格拒之危候:

  1. 寒極生熱(真寒假熱)
    陰寒內盛至極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表現為面赤煩躁、口渴咽痛等假熱之症。如《傷寒論》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」之通脈四逆湯證,即是陰寒內盛、虛陽外越所致。此類假熱需以溫裏回陽為治,不可誤清其熱。
  2. 熱極生寒(真熱假寒)
    陽熱壅滯體內,阻遏氣機,使陽氣不得宣通,反見四肢厥冷、脈沈等假寒之象。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陽毒內陷,熱深厥亦深」,或熱閉心包之神昏肢冷,實為邪熱內熾、陽鬱不達。此時當清瀉裏熱,啟閉透邪,不可誤投溫散。

三、理論根源與經典依據

此現象與《內經》「陽極反陰,陰極反陽」一脈相承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……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。」說明陰陽轉化的臨界點存在於極盛之時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至虛有盛候,大實有羸狀」,提示辨證時需透過表象洞察病機本質,避免為假象所惑。

綜言之,「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」不僅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,更為臨床辨識疾病本質之關鍵,體現中醫對「病機與證候相反相成」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