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分熱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分熱毒
血分熱毒為中醫病機名詞,泛指溫病或外科瘡瘍過程中,熱邪深入血分,化火成毒,導致血液妄行、津液耗傷,或腐敗血肉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由氣分熱盛未解,內傳營血;或外感溫熱毒邪,直中血分;亦或情志化火、飲食辛燥,引動內伏之熱毒所致。
臨床表現
-
溫病血分證
熱毒熾盛於血分,可見:- 高熱煩躁:熱邪燔灼,身熱夜甚。
- 動血耗血:迫血妄行,致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,或皮膚發斑(紫黑斑疹),舌質深絳無苔。
- 神志異常:熱擾神明,出現譫語、昏狂。
- 陰傷證候:口乾不渴,脈細數或弦數,因熱毒耗傷陰血,津液虧虛。
-
外科瘡瘍熱毒
熱毒壅滯血絡,腐蝕血肉,表現為:- 局部紅腫熱痛:瘡癰疔癤,色赤灼手,甚則潰爛流膿。
- 全身症狀:可伴高熱、口渴、舌紅絳,若毒邪內陷,亦可見神昏譫語。
病機分析
血分熱毒的核心病機為「熱瘀互結」。熱邪煎灼血液,輕則血行加速(脈數),甚則瘀阻脈絡(斑疹紫暗);熱毒熾盛則腐血成瘀,灼傷營陰,形成「熱、瘀、毒、虛」交織的複雜證候。
- 熱毒:表現為高熱、瘡瘍紅腫。
- 血瘀:斑疹紫黑、舌絳、疼痛固定。
- 陰傷:舌乾少津、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涼血解毒」為主,佐以化瘀、養陰:
- 清熱涼血: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為代表方,主治熱入血分之吐衄發斑。
- 瀉火解毒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適用於瘡瘍熱毒壅盛。
- 活血散瘀:若斑疹紫暗,酌加丹參、紫草以涼血化瘀。
- 護陰生津:熱毒久羈傷陰,可加玄參、麥冬。
鑒別要點
- 與營分證區別:營分證以舌絳、身熱夜甚、心煩不寐為主,未見明顯動血;血分證則必見出血或斑疹,舌質更深絳。
- 與氣分熱盛區別:氣分證以大熱、大汗、脈洪大為特徵,無神昏及出血表現。
血分熱毒為重症,反映邪正交爭的極期,臨床須細辨熱、毒、瘀、虛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