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瘀熱在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瘀熱在裏

「瘀熱在裏」是中醫病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意指體內因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熱邪與瘀滯相互搏結,積聚於內臟或經絡之中。此證可見於多種疾病,尤其與濕熱、黃疸、血瘀發熱等病症密切相關。

詞義解析

「瘀」指氣血瘀滯,停留不行;「熱」為病理之火,可源自外感或內生;「裏」則表示病位深在臟腑,非表淺之證。合而言之,「瘀熱在裏」描述了一種熱邪與瘀血或濕濁相互搏結於體內的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瘀熱在裏的形成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:

1. 陽明濕熱鬱結

此類瘀熱多因外感熱邪侵犯陽明經,或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。若患者無汗,熱不得外散,加之小便不利,水濕停滯,則熱與濕相互搏結,鬱蒸於內。此種濕熱鬱久,可熏蒸肝膽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,形成黃疸(如《傷寒論》所云「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」)。此證常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、膽道阻塞等疾病。

2. 瘀血內停化熱

另一種瘀熱源於體內瘀血停滯,阻礙氣機,久而化熱。此證多見於跌打損傷、月經不調、久病入絡等情況,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鬱而化火,導致發熱。其特點為熱勢纏綿,午後或夜間加劇,並可伴見局部刺痛、肌膚甲錯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瘀血徵象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辨識「瘀熱在裏」,需結合以下特徵:

  • 濕熱鬱結型:身目發黃、小便黃赤、胸悶脘痞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  • 瘀血化熱型:發熱夜甚、固定痛處、面色晦暗、口乾不欲飲、舌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。

治法用藥

針對不同類型的瘀熱在裏,中醫治法各異:

  • 濕熱瘀結:清熱利濕、化瘀退黃,常用方劑如茵陳蒿湯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、梔子柏皮湯等。
  • 瘀血化熱:活血化瘀、清熱涼血,可選血府逐瘀湯、桃核承氣湯等方加減。

結語

「瘀熱在裏」涵蓋了濕熱鬱蒸與瘀血化熱兩種關鍵病機,其辨治需緊扣病位、病因及兼夾證候。理解此概念,對於臨床處理黃疸、內傷發熱及血瘀證等病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