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瘀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瘀熱
瘀熱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體內因氣滯、血瘀或痰濕鬱久化熱所形成的病機狀態。其成因可分為兩類:一是外感或內生之熱邪與痰濕互結,鬱遏於裏;二是久病瘀血停積,阻滯氣機,鬱而化熱。此證多見於熱病中期、慢性炎症或氣血失調之疾患,臨床表現錯綜複雜,需結合脈證詳辨。
病因病機
-
熱與痰濕互結
- 外感溫熱之邪內傳,或飲食不節釀生濕熱,與體內痰濕膠結,困阻三焦氣機,熱不得透發,形成「痰熱瘀阻」之證。
- 此類瘀熱多見於濕溫病、黃疸或癰瘡等症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煩躁、渴不多飲、舌紅苔黃膩等。
-
瘀血鬱而化熱
- 因跌撲損傷、情志抑鬱或經脈閉阻,導致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日久鬱而化熱,稱為「血瘀熱結」。
- 此類瘀熱常見於癥瘕積聚、月經不調或疼痛性疾病,症見局部刺痛、肌膚甲錯、午後潮熱、舌紫暗或有瘀斑等。
證候特點
- 熱象與瘀象並見:發熱多在午後或夜間加重,熱勢纏綿;瘀血內阻則見疼痛固定、色澤晦暗(如面色黧黑、脣甲青紫)。
- 病理產物交織:若兼痰濕,可伴見痰涎黏稠、肢體困重;若以血瘀為主,則常見脈象澀滯、月經夾血塊。
治法與方藥舉隅
中醫治療瘀熱強調「清熱」與「祛瘀」並行,依病機配伍不同治法:
- 痰熱瘀阻者:宜清熱化痰、活血散結,方如小陷胸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- 血瘀熱結者:當活血化瘀、涼血泄熱,方選血府逐瘀湯或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瘀熱之證需細審其標本虛實,痰、瘀、熱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用藥,透達鬱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