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熱在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伏熱在裏

「伏熱在裏」為中醫術語,指人體內部本有熱邪潛伏,或因外邪鬱滯日久化熱,蘊結於臟腑經絡,未能透發所致。此熱邪多藏於裏分,與外感表熱不同,其病勢深伏,病程纏綿,常見於溫病、內傷雜病或脾胃積熱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內伏
    多因外感溫熱之邪未盡,餘熱潛藏於裏;或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(如嗜食辛辣厚味),導致氣機壅滯,鬱而化熱,積於腸胃、三焦等處。
  2. 邪氣化熱
    其他病邪(如濕、痰、瘀)久留體內,阻滯氣血運行,進一步鬱久生熱,形成「伏火」。如《溫病條辨》提到:「伏邪為病,如抽蕉剝繭,層出不窮。」

臨床表現

伏熱在裏的症狀以裡熱熾盛為主,因熱邪蘊結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:

  • 腸胃積熱:脘腹脹滿、按之疼痛、口臭灼熱、大便秘結或泄瀉穢臭、矢氣頻作。
  • 上焦鬱熱:咽乾口苦、舌紅苔黃燥、心煩失眠、痰黃黏稠。
  • 下焦濕熱:小便短赤澀痛、陰部濕疹或帶下黃稠。
  • 全身徵象:面赤身熱、汗出黏膩、脈象洪數或沉實。

證型辨析

  1. 陽明腑實證
    熱結胃腸,見腹滿硬痛、譫語潮熱,屬《傷寒論》陽明病範疇,方用大承氣湯通腑瀉熱。
  2. 濕熱伏擾三焦
    熱與濕膠結,纏繞氣機,致身熱不揚、胸悶嘔惡,可用甘露消毒丹清化濕熱。
  3. 陰分伏熱
    熱邪深伏營血,入夜發熱、舌絳少苔,見於溫病後期,需青蒿鱉甲湯透熱轉氣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清泄裡熱」為主,依病位與兼邪配伍:

  • 透熱外出:若熱邪鬱閉,宜輕清宣透,如梔子豉湯。
  • 通腑導滯:腸胃積熱者,當瀉下通便,如涼膈散。
  • 養陰清熱:久熱傷陰,需兼顧津液,如黃連阿膠湯。

伏熱在裏的辨證須細察熱邪深淺與兼夾病機,治療時不可過用苦寒以免冰伏邪氣,亦需防其暗耗真陰,須因勢利導,使熱有去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