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盛風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盛風動,又稱「熱極生風」,為中醫重要病機術語,屬內風範疇。其核心病機在於外感溫熱熾盛,或內傷積熱亢極,燔灼肝經、擾動筋脈,引動肝風內動。此證多發於熱病極期,屬實熱證候,臨床特徵為風火相煽、動搖不定之象。
病機探微
- 邪熱燔灼:六淫之邪(尤以溫熱為甚)或五志過極化火,熱毒深陷營血,循經上擾。
- 肝經受累:足厥陰肝主筋,熱邪傷陰劫液,筋脈失濡,故見抽搐、顫震。
- 風火相煽:熱盛則化火,火極而生風,風火互結,勢若燎原,加速病情進展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高熱(常達39°C以上)、四肢抽搐、頸項強直、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。
- 兼證:神昏譫語、目睛上視、面色赤紅、痰鳴氣粗、舌質絳紅、苔黃燥或焦黑,脈弦數洪大。
- 好發族群:小兒因「稚陰未充」,肝常有余,易於高熱驚厥;成人則常見於溫病極期或中毒性重症。
相關病證舉隅
熱盛風動多見於以下現代醫學疾病之急性期:
- 外感熱病:流行性腦脊髓膜炎(流腦)、乙型腦炎(乙腦)之痙厥期。
- 感染性疾病:中毒性菌痢、敗血症合併膿毒症腦病。
- 內傷急症:中暑高熱昏迷、肝性腦病前期。
與他證鑑別
- 陰虛風動:虛證,見於熱病後期,表現為手足蠕動、低熱盜汗,舌紅少津。
- 肝陽化風:多因肝腎陰虧,風陽上亢,兼見頭暈目眩、步履不穩。
治法關聯
此證當急清熱涼肝、熄風止痙,經典方劑如:
- 羚角鉤藤湯:專治熱極動風,以羚羊角、鉤藤平肝熄風為主。
- 紫雪丹:針對熱陷心包兼抽搐,重在清熱開竅。
- 安宮牛黃丸:適用高熱神昏與痙厥並見者。
古籍文獻如《溫病條辨》明確指出:「熱極深伏,內竅頓閉,風火相煽,變亂最速」,強調此證之危急特性。臨床辨證時,需緊扣熱、風、痰三大病理要素,細察舌脈以判斷熱毒深淺,方不致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