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營兩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營兩燔

定義與病機
氣營兩燔為中醫溫病學之重要病機,指邪熱同時燔灼氣分與營分,屬溫病發展過程中邪熱熾盛、深重之階段。其成因多因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熱、暑熱等)未及時清解,邪熱內傳,或素體陰虛陽亢,致熱毒壅盛,氣營同病。此證候特徵為「氣分熱盛」與「營陰耗傷」並見,若進一步波及血分,出現動血耗血之象,則轉為「氣血兩燔」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壯熱不退:邪熱熾盛於氣分,故高熱持久,體溫居高不下,伴面赤、汗多。
  2. 煩渴引飲:熱灼津液,口乾舌燥,渴喜冷飲,雖飲水而煩渴不解。
  3. 神志異常:輕則煩躁不寧,重則譫語神昏,乃熱擾心神、營陰受灼之徵。
  4. 斑疹隱現:邪熱迫營,外竄肌表,皮膚可見隱約紅疹或紫斑,撫之不礙手。
  5.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(營熱)、苔黃燥(氣分熱盛),脈洪數或細數,顯示氣營熱盛而陰傷。

鑑別重點

  • 與氣分證區別:純氣分證以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為主,無神昏、斑疹等營分症狀。
  • 與營分證區別:純營分證多見身熱夜甚、斑疹顯露、舌絳無苔,而氣營兩燔兼見氣分壯熱、苔黃燥。
  • 氣血兩燔:若見吐血、衄血、便血,或抽搐痙厥,為熱入血分,屬氣營兩燔之進展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以「清氣涼營、解毒透邪」為主,代表方劑如:

  •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:綜合白虎湯、犀角地黃湯、黃連解毒湯三方之力,清氣涼血並重。
  • 化斑湯(《溫病條辨》):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配合玄參、犀角涼營化斑。
    用藥上,石膏、知母、黃芩等清泄氣熱;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丹皮涼營散血;竹葉、連翹輕清透熱,使邪外達。

理論淵源
此證首見於清代溫病學家論述,如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提出「衛之後方言氣,營之後方言血」的傳變規律,氣營兩燔即為過渡階段。吳鞠通進一步於《溫病條辨》中強調「氣營兩燔不可單治一邊」,確立了雙清法的治療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