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盛氣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盛氣分
「熱盛氣分」是中醫溫病學中的重要證候之一,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,邪熱熾盛於氣分階段所表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。此證多因外邪入裏化熱,或內傷積熱,導致氣分熱邪亢盛,正邪交爭劇烈而成。
病因病機
外感溫熱病邪,由表入裏,或直中氣分,邪熱內傳,燔灼陽明經脈;或素體陽盛,加之飲食辛辣燥熱,積熱內生,皆可致氣分熱盛。熱邪熔灼,耗傷津液,陽明經氣壅滯,故見壯熱、大汗、大渴等症。若熱結陽明腑實,則可進一步出現腑氣不通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壯熱(高熱不退)、面赤(面部潮紅)、心煩躁擾、大汗淋漓、口渴引飲(喜冷飲)、舌紅苔黃而乾、脈洪大而數。
- 兼證:
- 熱結陽明:若熱邪壅滯,與腸中糟粕相結,則見午後熱甚、腹滿脹痛、便秘或下利臭穢、舌苔黃燥甚或焦黑起刺。
- 擾及神明:熱極生風或熱擾心神,可見譫語、神昏、手足抽搐等危候。
辨證要點
- 辨熱勢:氣分熱盛以壯熱、大汗、脈洪大為特徵,區別於衛分表證(惡寒發熱並見)及營血分證(身熱夜甚、斑疹隱隱)。
- 察津液:熱盛傷津,故口大渴、舌乾;若兼腑實,則腸燥便秘,苔轉焦燥。
- 審兼夾:需分辨是否兼濕(苔黃膩)、夾瘀(舌暗紫)或化火動風(痙厥)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泄氣分熱:代表方為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,適用於氣分大熱未結實者。若津傷甚,可加人參(白虎加人參湯)。
- 通腑泄熱:若熱結陽明腑實,宜用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急下存陰。
- 清熱解毒:兼熱毒壅盛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相關鑑別
- 陽明經證 vs. 陽明腑證:二者均屬氣分熱盛,但經證以「四大症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為主;腑證則以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為特徵。
- 氣分濕熱:若熱兼濕邪(如濕溫病),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苔黃膩,需以甘露消毒丹等化濕清熱。
發展與轉歸
熱盛氣分若未能及時清解,可向深層傳變:
- 內陷營血:熱灼營陰,見斑疹、神昏(如清營湯證)。
- 耗氣傷陰:熱久不解,可致氣陰兩虛(如竹葉石膏湯證)。
- 熱極生風:肝風內動,發為痙厥(如羚角鈎藤湯證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