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鬥底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鬥底風

鬥底風為中醫喉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喉科專著《重樓玉鑰》卷上,屬咽喉急症範疇。其特徵為咽喉腫痛劇烈,伴胸前紅赤腫脹,吞咽困難,甚則湯水難下。此病多因肝胃火毒熾盛,痰熱邪火上攻咽喉,纏結不散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胃火毒:情志鬱結或飲食辛辣,致肝氣鬱而化火,胃熱積滯,火毒循經上炎咽喉。
  2. 痰熱搏結:火毒熾盛,灼津成痰,痰火互結,壅滯氣血,發為紅腫熱痛。
  3. 外邪引動:若兼感風熱之邪,內外合邪,更易驟發急症。

辨證分型與症狀

  • 輕症:咽喉腫痛尚可勉強吞咽流質,胸前紅腫未及潰爛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此為痰火初壅,氣血未敗。
  • 重症:咽喉腫塞,湯水難入,胸前紅赤蔓延,甚則化膿,伴高熱煩躁,舌絳苔燥,脈弦滑數。此屬火毒燔灼,險候已成。

治法方藥

總則:瀉火解毒為主,佐以化痰散結、涼血消腫。

  • 內治
    • 主方:選用《東垣試效方》之普濟消毒飲加減,重用黃芩、黃連清瀉上焦火毒;牛蒡子、連翹、板藍根解毒利咽;陳皮、玄參化痰散結;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,兼透邪外達。若痰熱壅盛,可加貝母、瓜蔞;血熱甚者,加牡丹皮、赤芍。
    • 變證:若熱毒內陷,神昏譫語,宜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清營涼血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吹藥:以冰硼散(冰片、硼砂、玄明粉等)吹喉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針刺:可刺少商、商陽出血泄熱,或取合谷、內庭瀉陽明經火。

預後與轉歸

此病輕者及時清解可愈;若失治或正虛毒盛,恐火毒內陷,致咽喉潰爛、氣道阻塞,甚則熱入心包,危殆立至。歷代醫家強調「喉症無小恙」,故鬥底風屬急重症,需速治防變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臨床辨證加減,非通治之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