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

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之氣機升降理論,反映人體氣化功能失調,尤與脾胃樞機密切相關。其核心在於升清(精微物質上輸)與降濁(代謝廢物下行)之動態平衡被破壞,多因脾胃陽虛、濕濁中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陽虛: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。若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上輸心肺頭目,反滯留中焦;胃氣不降則糟粕停積,濕濁痰飲內生,形成「清陽陷於下,濁陰逆於上」之局。
  2. 濕濁困阻: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(如過食生冷肥甘),損傷脾陽,濕濁內聚,阻遏氣機,進一步妨礙清陽上升與濁陰下降。
  3. 肝鬱乘脾:情志失調致肝氣鬱滯,橫逆犯脾,加劇中焦升降失常,亦為常見誘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清陽不升:頭面失養則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視物模糊;氣虛下陷可伴神疲乏力、泄瀉脫肛。
  • 濁陰不降:中焦痞滿見脘腹脹悶、噯腐吞酸;濕濁上泛則舌苔厚膩、痰多嘔惡;下焦不暢現二便不利或黏滯。
  • 共性徵象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或膩,脈象多濡緩或弦滑,反映濕濁內停之象。

與其他證候鑑別

  • 痰濕中阻:雖同見苔膩脘痞,但以痰濕實邪為主,未必伴明顯陽虛;本證必兼脾陽不足之虛象。
  • 中氣下陷:聚焦氣虛下墜(如臟器下垂),而清陽不升更強調精微不布與濁陰上逆並存。

中醫治法與方藥舉隅

治則:溫運脾陽、燥濕化濁,兼調氣機升降。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補氣升陽,適用於偏重清陽下陷者。
  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):化痰息風、健脾祛濕,針對眩暈嘔惡明顯者。
    •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溫陽化飲,善治水濕上凌之頭眩心悸。
  • 加減要點:若肝鬱明顯可佐柴胡、香附;濕熱交雜加黃連、佩蘭;久病及腎者酌入附子、肉桂。

此證候體現中醫「整體動態平衡」觀,須細辨虛實夾雜之機,方能精准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