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是指升清降濁機能障礙。當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功能減弱,不能腐熱水穀,化生精微,反而聚濕生痰,阻滯中焦,就會形成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理變化。主要病狀有頭重眩暈、胸悶腹脹、食少、倦怠、大便溏瀉、舌苔白膩、脈濡滑等。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清陽不升,則頭目眩冒;濁陰不降,則胸脅支滿。”清陽指的是人體的陽氣,濁陰指的是人體的陰氣。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是指人體的陽氣和陰氣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。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脾胃陽氣不足。脾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,脾胃陽氣不足,會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減弱,不能正常腐熟水穀,化生精微,反而聚濕生痰,阻滯中焦,從而形成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理變化。
  2. 飲食不節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、肥甘厚味,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從而形成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理變化。
  3. 情志不遂。情志不遂,如長期憂思、鬱怒,會導致肝氣鬱結,脾胃運化失常,從而形成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理變化。
  4. 外感六淫。外感六淫,如風寒、暑濕、燥熱等,會傷及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從而形成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病理變化。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頭重眩暈。清陽不升,會導致頭部供血不足,出現頭重、眩暈等症狀。
  2. 胸悶腹脹。濁陰不降,會導致中焦氣機不暢,出現胸悶、腹脹等症狀。
  3. 食少倦怠。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會導致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倦怠乏力等症狀。
  4. 大便溏瀉。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功能減弱,不能正常吸收水分,從而導致大便溏瀉。
  5. 舌苔白膩。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會導致脾胃濕熱內生,從而出現舌苔白膩的症狀。
  6. 脈濡滑。脾胃陽氣不足,脈象會變得濡滑無力。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健脾益氣。健脾益氣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,改善脾胃陽氣不足的情況。常用的健脾益氣的中藥有:黃芪、党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。
  2. 化痰祛濕。化痰祛濕可以緩解中焦氣機不暢,改善濁陰不降的情況。常用的化痰祛濕的中藥有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果、薏苡仁等。
  3. 清熱利濕。清熱利濕可以清除體內的濕熱,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情況。常用的清熱利濕的中藥有: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黃、黃柏等。
  4. 疏肝理氣。疏肝理氣可以緩解肝氣鬱結,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情況。常用的疏肝理氣的中藥有: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
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理變化,其臨床表現主要有頭重眩暈、胸悶腹脹、食少倦怠、大便溏瀉、舌苔白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