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:下陷
下陷為中醫病理術語,泛指人體氣機或臟腑因氣虛無力固攝,而向下沉降或脫垂的病理狀態,其核心病機為「氣虛不舉」,多見於脾、胃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,尤與「中氣下陷」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」之論,即指脾氣不升反而下陷所致的病症。
成因與病機
- 氣虛為本:多因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,或飲食失調損傷脾胃,導致中焦氣虛,升降失司。
- 臟腑失固:脾主升清,若脾氣虛弱,清陽不升,反而下陷,可引發內臟下垂(如胃下垂、子宮脫垂)或下焦泄瀉。
- 兼夾病邪:部分情況可兼濕濁困阻,加重氣機下陷,如濕熱下注所致的痢疾後重。
臨床表現
- 臟腑下垂:如脫肛、疝氣、膀胱膨出等。
- 排泄異常:久瀉不止、小便頻數不禁,或婦女崩漏。
- 其他症狀:氣短乏力、頭暈目眩(清陽不升)、脘腹墜脹(中氣下陷的特徵)。
相關證型
-
中氣下陷(脾虛氣陷)
- 病位主要在脾,因脾失健運而清陽不升,常見於消化系統疾病與臟腑脫垂。
- 治法以「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」為主,代表方如補中益氣湯。
-
腎氣下陷
- 多因腎氣虛衰,失於固攝,表現為遺精滑泄、夜尿頻多,或帶下清稀。
- 治療需補腎固脫,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脾胃論》李東垣強調: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,指出脾胃氣虛易致陽氣下陷,需升發清陽以斂其下陷之勢。
- 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脫肛一證,因瀉痢日久,中氣下陷,腸胃薄瘦所致。」
中醫治療下陷證候,首重辨明虛實與病位,透過益氣升提、調和氣機以恢復臟腑正常功能。此類病症多屬慢性遷延,需長期調理,以固護正氣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