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下陷,中醫名詞。下陷,指某些臟器或組織由原來的位置下降,如胃下垂、子宮下垂等。中醫認為,下陷多由氣虛所致。氣虛則無力固攝,臟器失於固持,故下陷。

下陷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氣虛:氣虛是指人體正氣不足,臟腑功能減弱,固攝無力所致。氣虛下陷,多見於老年人、體弱多病者。
  2. 脾虛: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下陷亦可發生
  3. 腎虛:腎虛則精氣不足,固攝無力,亦可導致下陷。
  4. 外邪侵襲: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下陷亦可發生。
  5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內停,下陷亦可發生。
  6. 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,可導致氣血耗損,臟腑功能失調,下陷亦可發生。

下陷的症狀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胃下垂:胃下垂患者常常表現為上腹部飽脹、噯氣、反酸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  2. 子宮下垂:子宮下垂患者常常表現為下腹墜脹、腰酸背痛、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症狀。
  3. 其他:下陷還可導致其他臟器或組織的下垂,如膀胱下垂、直腸下垂等。

下陷的治療,主要以補氣固攝為主。可選用補氣健脾、益氣固腎等中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。

下陷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,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適當運動,運動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3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、戒酒,不熬夜,不暴飲暴食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發現、早治療。

下陷是中醫名詞,指某些臟器或組織由原來的位置下降。下陷多由氣虛所致,氣虛則無力固攝,臟器失於固持,故下陷。下陷的病因主要有氣虛、脾虛、腎虛、外邪侵襲、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等。下陷的症狀主要有胃下垂、子宮下垂、其他臟器或組織的下垂等。下陷的治療以補氣固攝為主,可選用補氣健脾、益氣固腎等中藥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治療。下陷的預防主要包括注意飲食、適當運動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定期體檢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