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虛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陽虛水腫
陽虛水腫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理表現,屬於水腫病機中的一類重要類型。其核心病機在於脾腎陽氣虛衰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水濕內停而泛溢肌表。《內經》云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又曰:「腎者主水」,充分說明了脾腎二臟在水液代謝中的關鍵作用。
病機與臟腑關係
脾陽虛衰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。脾陽不足時,運化功能失司,津液不能正常散布,則水濕內停。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水腫之病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其制在脾。」脾陽虛導致的水濕停聚,常表現為脘腹脹滿、大便稀溏等症狀,此為水濕困脾的典型表現。
腎陽虛衰
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水液氣化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云:「腎者水臟,主津液」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權,開闔失司,水液排泄障礙,導致水濕泛濫。腎陽虛引起的水腫多表現為腰以下腫甚,因水性趨下之故。
臨床表現
- 全身浮腫:尤其以腰以下為甚,按之凹陷不起,晨輕暮重
- 小便異常:尿量減少,色清長,或見夜尿頻多
- 消化系統症狀:脘腹脹滿,納呆,大便溏薄,甚則完全不化
- 舌脈特徵:舌體胖大,邊有齒痕,舌質淡,苔白滑;脈象多沉細或沉遲
-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腰膝酸軟
辨證要點
- 水腫特徵:凹陷性水腫,皮膚光亮,按之如泥
- 寒象明顯:形寒肢冷,喜暖惡寒
- 二便情況:小便清長或短少,大便溏薄
- 時辰規律:症狀多於夜間或清晨加重
治療原則
治療陽虛水腫當以「溫陽化氣行水」為大法,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:
溫補脾腎陽氣
- 常用藥物:附子、肉桂、乾薑、仙茅、巴戟天
- 代表方劑:真武湯(溫腎利水)、實脾散(溫脾利水)
健脾利濕
- 常用藥物:白朮、茯苓、蒼朮、薏苡仁
- 常用配伍:黃耆配防己,益氣利水
活血利水
針對久病入絡者,可酌加活血之品:
- 丹參、益母草、澤蘭、川牛膝
鑑別診斷
- 與氣滯水腫相鑑別:氣滯者多見胸脅脹滿,水腫隨情緒波動而變化,脈弦
- 與陰虛水腫相鑑別:陰虛者常見口乾咽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
- 與風水相搏相鑑別:風水發病急驟,多從眼瞼開始,兼有表證
相關證型
- 脾陽虛水腫:偏重脾胃症狀,腹脹納差明顯
- 腎陽虛水腫:腰膝冷痛,肢冷畏寒顯著
- 心腎陽虛水腫:兼見心悸氣短,唇甲青紫
經典方劑解析
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 組成: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芍藥、生薑 功效:溫腎助陽,健脾利水 方義:附子溫腎陽為君;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為臣;芍藥利小便而不傷陰,生薑溫散水氣為佐使
實脾散(《濟生方》) 組成:厚朴、白朮、木瓜、木香、草果仁、大腹皮、附子、茯苓、乾薑、甘草 功效:溫陽健脾,行氣利水 特點:在溫陽利水基礎上加強行氣之功,適合脾虛氣滯水停者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