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盛陽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盛陽衰
陰盛陽衰為中醫辨證名詞,指人體陰寒之邪偏盛,導致陽氣相對不足的病理狀態。此證與「陽虛陰盛」雖有相似表現,但病機核心不同:陽虛陰盛以陽氣虛弱為本,繼發寒象;陰盛陽衰則因陰寒內聚為因,進一步抑制陽氣功能,兩者互為因果,然辨證時須分主次。
病因病機
陰盛陽衰多由外感寒邪、內傷生冷,或久居寒濕之地,致寒濕壅滯;亦常見於過服寒涼藥物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腎陽氣。寒屬陰邪,易傷陽氣,陰寒內盛則陽氣被遏,形成「陰氣有餘,陽氣不足」之證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陰盛則內寒」,即指此類寒從內生的機轉。
臨床表現
陰寒內盛可見 畏寒肢冷、脘腹冷痛、泄瀉清稀、水腫痰飲;陽氣受抑則見 精神萎靡、面色蒼白、脈沉遲或微細。若寒邪凝滯經脈,可致關節拘急疼痛;寒客下焦,女子可見痛經、經閉,男子常見陽痿、精冷。舌象多呈 舌淡胖、苔白滑,反映水濕內停。
證候辨析
陰盛陽衰與陽虛陰盛均屬寒證,然前者以實寒為主(陰邪盛),後者以虛寒為標(陽氣虛)。例如,水腫患者若因寒濕困脾、氣化失司所致,屬陰盛陽衰;若因脾腎陽虛、水液不運,則屬陽虛陰盛。治療時,陰盛陽衰需 溫散陰寒,如用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;陽虛陰盛則宜 溫補陽氣,如右歸丸、真武湯。
治法與轉歸
《傷寒論》強調「寒者熱之」,陰盛陽衰當以 辛熱溫陽、散寒化濕 為法,重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藥驅逐內寒。若遷延失治,陰寒久鬱可能耗傷真陽,轉為陽氣衰微之危候;反之,及時溫散寒邪,陽氣得以舒展,則病勢可逆。
此證多見於中焦寒濕、腎寒水泛等實寒證,亦為太陰病、少陰寒化證之重要病機,臨床須結合臟腑辨證與六經辨證細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