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」中醫病理機轉探析

「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」乃中醫外感熱病傳變之重要辨證綱領,源於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揭示外邪由表入裏時,因個體正氣強弱差異而呈現截然不同的病理轉歸。此理論不僅貫穿傷寒傳變規律,更深刻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與「辨證求因」的核心思想。


一、理論根基:陽明與太陰的生理特性

  • 陽明(胃與大腸)
    屬燥土,主通降,為「多氣多血」之腑,生理上需保持津液充足以腐熟水穀。陽明病易從燥化,正氣強盛時,邪入陽明易化熱成實,形成「胃家實」病機。
  • 太陰(脾與肺)
    屬濕土,主運化,為「多氣少血」之臟,賴陽氣溫煦以升清散精。太陰病多從濕化,正氣不足時,邪入太陰易傷陽生寒,形成「脾家虛」病機。

二、病機解析:正氣盛衰決定傳變歸屬

  1. 實則陽明——熱化證

    • 發生條件:患者素體陽盛或中氣充實,正邪交爭劇烈。
    • 病理特點:邪入陽明後,正氣抗邪有力,化熱傷津。
      • 氣分階段:熱熾津傷,見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(白虎湯證)。
      • 腑實階段:燥熱與腸中糟粕相結,見腹滿痛、便秘、譫語(承氣湯證)。
    • 經典條文:《傷寒論》180條:「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」
  2. 虛則太陰——寒化證

    • 發生條件:患者素體陽虛或中氣薄弱,正不勝邪。
    • 病理特點:邪入太陰,陽氣受損,運化失權。
      • 寒濕困脾: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(理中湯證)。
      • 陽虛水停:四肢沉重疼痛、小便不利(真武湯證)。
    • 經典條文:《傷寒論》273條:「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」

三、臨床鑒別要點

辨證要素 實則陽明 虛則太陰
寒熱表現 身大熱、惡熱 肢寒畏冷、喜溫
津液狀態 口燥咽乾、小便短赤 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長
脈象特徵 脈洪大或沉實有力 脈沉緩或弱
舌象變化 舌紅苔黃燥或焦黑起刺 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
二便狀況 便秘或熱結旁流 下利清穀或完全不化

四、陰陽轉化之動態關係

二者非絕對對立,可隨正邪消長相互轉化:

  • 陽明轉太陰:過用寒涼攻下,損傷脾陽,實熱證轉為虛寒證。
  • 太陰轉陽明:陽氣來復,寒邪化熱,見「臟邪還腑」之機(如《傷寒論》187條:「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……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」)。

五、延伸理論連結

  1. 與「陽明中風」「太陰中風」之別
    陽明中風可見「能食」(中焦有熱),太陰中風必見「四肢煩疼」(陽氣外越)。
  2. 與溫病學說呼應
    葉天士「在陽明溫熱,在太陰濕熱」之論,進一步發展陽明-太陰辨證於溫熱病的應用。

此理論體系實為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,臨牀需緊抓「正氣存內」與「邪氣特性」兩個關鍵,方能準確把握病勢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