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,是指外感發熱病當病邪內傳時南種不同的病理變化。一是患者中氣足,入裏時多傷津化熱,成為胃腸實熱証。胃屬陽明,故稱「實則陽明」。一是患者中氣虛弱,入裏的邪氣不能化熱,寒傷陽氣,以致脾陽失運,成為脾胃虛寒証。脾屬太陰,故稱「虛則太陰」。

《傷寒論》中有一句話:「陽明病,發熱汗出,胸滿而煩,小便不利,渴而不欲飲,大便硬,舌上燥而渴,脈洪大者,名曰陽明燥熱也。」這段話描述了陽明病的典型症狀,即發熱、汗出、胸滿、煩躁、小便不利、口渴、大便乾結、舌燥、脈洪大等。

陽明病是外感熱病中比較嚴重的一種,多由感受風熱之邪所致。風熱之邪入侵人體後,會首先侵犯肺部,肺主皮毛,肺氣宣發,若肺氣不宣,則會導致發熱、汗出等症狀。風熱之邪入侵人體後,還會傳入陽明胃經,陽明胃經主肌肉、四肢,若陽明胃經受邪,則會導致胸滿、煩躁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風熱之邪入侵人體後,還會傳入大腸,大腸主傳導,若大腸受邪,則會導致大便乾結等症狀。

陽明病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、宣肺利尿、通便。可用白虎湯、麻杏石甘湯、大柴胡湯等方藥治療。

虛則太陰,是指外感發熱病當病邪內傳時,患者中氣虛弱,入裏的邪氣不能化熱,寒傷陽氣,以致脾陽失運,成為脾胃虛寒証。脾屬太陰,故稱「虛則太陰」。

《傷寒論》中有一句話:「太陰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清穀,脈浮而緩者,名曰太陰陽明合病也。」這段話描述了太陰病的典型症狀,即腹滿、吐、食不下、自利清穀、脈浮而緩等。

太陰病是外感熱病中比較虛弱的一種,多由感受寒濕之邪所致。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後,會首先侵犯脾胃,脾主運化,若脾陽虛弱,則會導致腹滿、吐、食不下等症狀。寒濕之邪入侵人體後,還會傳入大腸,大腸主傳導,若大腸受邪,則會導致自利清穀等症狀。

太陰病的治療原則是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、止瀉。可用理中湯、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藥治療。

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,是外感發熱病當病邪內傳時南種不同的病理變化。中醫講究辨證施治,在治療外感發熱病時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別是實證還是虛證,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實證是指邪氣盛,正氣不足的病理狀態。陽明病是外感熱病中比較嚴重的一種,多由感受風熱之邪所致。陽明病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、宣肺利尿、通便。

虛證是指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的病理狀態。太陰病是外感熱病中比較虛弱的一種,多由感受寒濕之邪所致。太陰病的治療原則是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、止瀉。

在治療外感發熱病時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辨別是實證還是虛證,然後再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辨證不清,就會導致治療不當,甚至加重病情。因此,在治療外感發熱病時,一定要到正規醫院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