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實則太陽,虛則少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實則太陽,虛則少陰」之闡釋

「實則太陽,虛則少陰」為中醫外感病理之重要辨證綱領,源自《傷寒論》對外寒侵襲後不同病理轉歸之觀察,主要探討人體正氣強弱與寒邪侵襲後病位深淺之動態關係。

一、生理基礎:太陽與少陰之經絡臟腑聯繫
太陽(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主一身之表,為六經藩籬;少陰(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)主一身之裏,為先天之本。二者透過經絡互為表裏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
  • 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表裏
    此特殊聯繫構成「實傳太陽、虛陷少陰」之結構基礎。

二、病理機轉與臨床表現

  1. 實則太陽(陽證階段)

    • 病機:正氣充盛,衛陽奮起抗邪,正邪交爭於表
    • 證候特徵
      • 典型太陽表實證:惡寒發熱並見、頭項強痛、無汗、脈浮緊(麻黃湯證)
      • 太陽表虛證:惡風發熱、汗出、脈浮緩(桂枝湯證)
      • 《傷寒論》辨證要點:「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」
  2. 虛則少陰(陰證階段)

    • 病機:素體陽虛(尤以腎陽不足為主),寒邪直入少陰,或太陽證誤治內傳
    • 證候特徵
      • 少陰寒化證:無熱惡寒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細(四逆湯證)
      • 少陰熱化證:心煩不寐、咽痛、舌尖紅少苔(黃連阿膠湯證)
      • 特殊「少陰表證」:惡寒身倦、時發熱而頭不痛、脈沉不浮
      • 《傷寒論》辨證要點:「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」

三、傳變規律與辨證關鍵

  1. 正氣強弱為樞紐

    • 太陽證實質:反映衛氣與營氣之調和狀態(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),衛強則邪從陽化
    • 少陰證本質:揭示心腎陽氣之盛衰(《傷寒論·少陰病篇》),陽衰則邪從陰化
  2. 脈診鑑別要點

    辨證要點 太陽證 少陰證
    脈象 浮脈為主(浮緊、浮緩) 沉脈為主(微細、沉遲)
    發熱 持續性發熱惡寒並見 熱勢不顯或虛陽外浮
    精神 神清躁動 神疲但欲寐

四、理論延伸與臨床意義

  1. 標本關係解讀
    太陽為標,少陰為本,符合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原則。臨床遇太陽表證久治不愈者,當考量少陰元陽是否虧虛(如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之太陽少陰兩感)。

  2. 溫病學之拓展
    後世溫病學派發展「新感」與「伏邪」理論,可視為此原則之延伸:

    • 新感溫病多從太陽(衛分證)開始
    • 伏邪溫病常顯少陰(營血分證)特徵

此辨證框架不僅適用於傷寒,對濕邪、風邪等外感病辨治亦有指導價值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