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兜腮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兜腮癰
兜腮癰,又稱兜腮喉癰,是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瘡生於腮頷部位的病症。該病多因痰火邪毒上炎,蘊結於腮頷肌肉之間,致使氣血壅滯,熱毒熾盛,發為癰腫。
病因病機
兜腮癰的發病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痰火邪毒上炎:多因過食辛辣炙煿,脾胃積熱,或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痰火結聚,上攻腮頷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肌表,與內熱相搏,蘊結於腮頷,發為癰腫。
- 氣血壅滯:局部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熱毒壅滯,腐肉成膿。
臨床表現
兜腮癰初起可見腮下肌肉腫脹,色紅焮痛,逐漸高起,疼痛劇烈,連及咽喉,導致牙關緊閉,開合不利,飲食吞咽困難。患者常伴有寒熱往來、頭痛、口乾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痛加劇,按之應指;若膿熟潰破,則膿液流出,腫痛漸消。若遷延不癒,可能形成漏管,久不收口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初期(未成膿):治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,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,常用藥物包括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板藍根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升麻、柴胡、桔梗等。若腫痛明顯,可加穿山甲、當歸尾、皂角刺、川芎、白芷、紅花、乳香等活血消腫之品。
- 膿成未潰:宜托毒透膿,可於上方中加入黃芪、皂角刺、穿山甲等托毒外出。
- 潰後或成漏:若膿潰後久不收口,或形成漏管,宜補氣托毒,可加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益氣健脾,促進癒合。
外治法
- 初起腫痛: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膿成未潰:待膿熟後,可用刀針刺破排膿,引邪外出。
- 潰後:以九一丹或生肌玉紅膏外敷,促進瘡口癒合。
相關鑒別
兜腮癰需與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、發頤(頜下腺炎)等病症鑒別:
- 痄腮:多為病毒感染,具有傳染性,常雙側發病,腫脹以耳垂為中心,邊界不清,一般不化膿。
- 發頤:多見於傷寒或溫病後期,腫脹部位偏於頜下,常伴高熱,易成膿潰破。
兜腮癰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,治療時需辨明虛實,合理運用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、托里排膿等法,以促其痊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