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瘧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瘧邪
瘧邪為中醫病因學中之外感病邪,屬六淫之外的特殊邪氣,專指引發瘧疾之致病因素。其特性與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相異,具有獨伏動潛伏之性,致病表現為往來寒熱、發作有時。
致病特徵
瘧邪侵襲人體,多由肌表而入,伏於半表半裏,與正氣相爭,導致營衛失調。其病理機制可分為三個階段:
- 邪伏募原:瘧邪初客,潛伏於少陽經所屬之募原(膈膜之間),尚未與正氣劇烈相搏,故患者或見輕微倦怠,或無明顯症狀。
- 邪正相爭:瘧邪出入於營衛之間,與正氣交爭。邪勝則惡寒顫慄(陰勝),正復則發熱汗出(陽復),故呈「寒熱往來,發作有時」之典型症候。發作時間或一日一發,或間日一發,甚或三日一發,與邪氣深淺及體質虛實相關。
- 氣血耗傷:若瘧疾日久,邪氣深伏,可耗傷氣血,導致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,甚則脾臟腫大(古籍稱「瘧母」),此由痰瘀結於脅下所致。
分類與證候
中醫根據瘧邪兼夾之六淫屬性及症狀差異,將瘧疾分為以下類型:
- 正瘧:寒熱交替,發作規律,胸脅滿悶,口苦咽乾,脈弦。
- 溫瘧:熱多寒少,或但熱不寒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寒瘧:寒多熱少,發作時戰慄無汗,頭痛身楚,舌淡苔白滑。
- 濕瘧:身熱不揚,肢體困重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瘴瘧:分熱瘴與冷瘴,發於嶺南煙瘴之地,症狀兇險,或高熱神昏,或寒甚無熱,與地域穢濁之氣相關。
瘧邪與其他病邪之區別
- 與暑邪比較:暑邪致病多見持續高熱、汗多煩渴,而瘧邪必見寒熱交替。
- 與少陽病比較:少陽病雖有寒熱往來,但無發作定時,且少陽病多伴胸脅苦滿、心煩喜嘔,瘧邪則以發作期、間歇期分明為特徵。
附: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」,指出瘧邪伏而後發之特性;《金匱要略》詳載瘧疾脈證並治,提出「瘧脈自弦」及蜀漆、柴胡等方藥之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