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山嵐痺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山嵐痺氣

山嵐痺氣,又稱「痺毒」,為中醫學中對南方山林濕熱環境所生致病邪氣之專有名詞。此邪氣多因山川瘴霧、濕熱蒸鬱而成,蘊含自然疫癘之性,屬外感病邪之一,其致病特點與瘧疾、濕溫、暑溼等病症密切相關,亦為古代醫家對特定地域流行病之概括。

病因與特性

山嵐痺氣的形成,與地理氣候密不可分。南方山林鬱閉,暑溼交蒸,穢濁之氣鬱積不散,化為痺毒。其性氤氳黏滯,兼夾濕、熱、穢濁之特質,故《諸病源候論》有云:「瘴氣,猶如疫癘,觸之即病。」此邪多由口鼻或肌腠侵入,先犯太陰肺脾,阻遏氣機,繼而內傳營血,致人寒熱交作、頭身困重,甚則毒邪深入,發為瘧痢或神昏之症。

病機與證候

山嵐痺氣致病,初期可見「濕遏衛陽」之象,如惡寒發熱、頭脹如裹、胸脘痞悶、舌苔白膩;若邪留少陽,則寒熱往來,仿若瘧狀;若濕熱化毒,內陷心包,可現高熱譫語、斑疹隱隱等險候。其證型常與「濕溫」「暑瘧」相類,然因夾雜山林穢濁,故病情更顯纏綿膠著,易耗氣傷津,或凝滯經絡成「痺證」,致關節腫痛、肢體痿痠。

治法與用藥

傳統醫家認為,治山嵐痺氣當以「芳香化濁、辟穢解毒」為大法。初起邪在衛分,可用《藿香正氣散》解表化濕;若邪伏膜原,寒熱如瘧,則以《達原飲》開達透邪;濕熱並重者,投《甘露消毒丹》清熱利濕;若毒燔氣血,則需《清瘟敗毒飲》之類急瀉火毒。另如佩蘭、青蒿、草果等藥,皆具辟瘴除痺之效,為嶺南醫家所重。

此邪雖古籍多載於瘧疾範疇,然其涵蓋實廣,凡因溼熱穢毒致痺者,皆可溯因於此,展現中醫學「天人相應」「因地制宜」之辨證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