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寸白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寸白蟲
寸白蟲,又稱白蟲或絛蟲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寄生蟲病,因蟲體節片呈白色,形如寸斷,故名。此病多因食生或半生不熟之豬肉、牛肉,內藏蟲囊,入腹後化生為蟲,寄生腸道,致人體氣血耗損,日久可致虛羸之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寸白蟲之成因,主因飲食不潔,攝入未熟之肉類,內含蟲卵或囊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曰:「食生肉太過,或飲水漿,有蟲卵入腹,變化為蟲。」蟲體寄居腸道,吸食水穀精微,致脾胃受損,運化失司,氣血生化不足,久則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腹中隱痛,時作時止,飲食減少,或嗜食異物,大便中可見白色節片,形如寸斷之麵條,甚或纏繞成團。蟲積日久,可伴頭暈乏力、四肢倦怠、腹脹便溏等虛損之症。《古今醫統》記載:「寸白蟲,長一寸,子孫繁生,長至四、五尺,亦能殺人。」說明蟲體可增長甚巨,嚴重者甚至纏塞腸道,危及性命。
中醫辨治
歷代醫家治療寸白蟲,多以殺蟲驅蟲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。常用藥物如:
- 檳榔:能麻痺蟲體,使之鬆脫排出。
- 南瓜子:與檳榔配伍,增強驅蟲之效。
- 雷丸:破積殺蟲,專治絛蟲、蟯蟲。
- 鶴蝨、榧子:具殺蟲消積之功。
用藥後,常佐以瀉下之品如大黃、芒硝,促使蟲體排出體外。古方如檳榔煎、化蟲丸等,均為治寸白蟲之名方。蟲去之後,再以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調補脾胃,扶助正氣。
此病於古代農耕社會較為常見,今雖衛生條件改善,然飲食生冷之習未絕,臨床仍不可輕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