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蟲
在中醫學中,「諸蟲」泛指寄生於人體並可導致疾病的各類蟲體,尤以腸道寄生蟲最為常見。此類蟲患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,常見者包括蛔蟲、蟯蟲、絛蟲、鉤蟲等,其致病機理與臨床表現多與蟲體擾亂氣機、耗傷氣血或阻滯經絡相關。
病因與致病特點
諸蟲多因飲食不潔、攝入未熟食物或接觸污染環境所致。蟲體寄居腸道,可擾亂脾胃運化功能,導致腹痛、消瘦、食欲異常(如嗜食異物或厭食)等症;若蟲體上竄膽道,則易引發脅痛、黃疸;若蟲積成團,更可致腸道梗阻。此外,蟲體長期耗損氣血,可致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,小兒則可見發育遲緩,古人稱此為「蟲疳」。
中醫辨證與分類
中醫對諸蟲的辨證注重蟲體特性與病位:
- 蛔蟲:又稱「長蟲」,易致臍周陣痛,甚則吐蛔、便蛔,或引發「蛔厥」(類似膽道蛔蟲症)。
- 蟯蟲:多見於小兒,以肛門瘙癢、夜臥不寧為特徵,因蟲體夜間於肛門產卵所致。
- 絛蟲:蟲體節片可隨糞便排出,患者常見腹脹、泄瀉,或糞中可見白色蟲節。
- 鉤蟲:又稱「伏蟲」,以貧血、乏力為主要表現,因蟲體吸食血液所致,稱為「黃腫病」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蟲以「殺蟲」、「驅蟲」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、補益氣血。常用藥如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檳榔等,古方「烏梅丸」可安蛔止痛,「化蟲丸」則專攻腸道諸蟲。外治法如熏洗肛門(蟯蟲)或針刺止痛(蛔厥)亦有記載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九蟲者,一曰伏蟲……二曰蛔蟲……」詳述諸蟲形態與致病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強調蟲積與小兒疳證的關聯,提出「治蟲當先安脾胃」之說。
諸蟲之患雖以腸道為主,然其病理機轉體現中醫「蟲擾氣機」、「蟲耗氣血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細辨蟲種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