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癖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癖嗜
癖嗜為中醫病因學之專有名詞,屬致病因素之一。其意指長期偏執於某種特定嗜好,積習成慣,尤以飲食方面為常見,然亦可涉獵其他生活習性。此類偏嗜日久,易致臟腑氣機失衡,陰陽失調,進而誘發諸般病證。
中醫理論基礎
-
與臟腑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五味入五臟」,飲食偏嗜可直接影响臟腑功能。如《素問・五臟生成論》所載:「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。」不同性味之偏嗜,對應損傷不同臟腑:- 嗜食甘味:易傷脾胃,濕濁內生,致中滿、痰飲。
- 嗜食辛辣:耗傷肺陰,或引動肝火,見咽乾、目赤。
- 嗜食生冷:損脾陽,寒凝中焦,發為腹痛、泄瀉。
-
病理機轉
癖嗜致病常呈現漸進性,初期氣血尚能代償,日久則氣滯、痰飲、濕熱等病理產物積聚。如:- 長期嗜酒:酒性濕熱,積於肝膽,可化為濕熱黃疸,或煉液為痰,阻塞脈絡。
- 嗜食肥甘:膏粱厚味蘊結脾胃,濕熱內生,常見消渴、癰瘡等證。
臨床常見類型
- 飲食癖嗜:如偏嗜甜膩、辛辣、寒涼之物,或過度貪戀茶、酒等。
- 情志癖嗜:如沉溺於特定情緒(如憂思過度),亦可視為廣義之癖嗜,與七情致病相通。
- 作息癖嗜:如長期熬夜、晝夜顛倒,屬「起居無節」範疇,亦能暗耗精血。
典籍論述
《靈樞・五味》強調「五味各走其所喜」,說明飲食需均衡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偏嗜之癖,久而臟氣不平」,闡明癖嗜與內傷雜病之關聯。此外,元代朱丹溪提出「醇酒厚味,釀成內熱」,揭示飲食偏嗜與濕熱病機之深度聯繫。
總結特徵
癖嗜之害,在於其「潛移默化」之性,初期徵兆不顯,然累積至一定程定,便會顯現為臟腑虛實夾雜之證,治療時須辨明所損臟腑與病理產物,輔以糾正習性,方可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