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炙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炙煿,是指煎、炒、炸、爆等烹調方法。經炙煿的食物,性多燥熱,偏嗜會損耗胃陰,發生內熱病症。
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曰:「五味之過,皆成爲病。辛甘發散,散為熱;酸苦堅收,收為寒;鹹能軟堅,軟堅則利水;淡能滲泄,滲泄則利小便。」

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治》曰:「水氣病,其人多食炙煿之物,則水氣乃得生長。」

《醫學入門》曰:「炙煿之物,性多燥熱,偏嗜則損耗胃陰,而生內熱病症。」

《本草綱目》曰:「炙煿之物,多辛熱,能動火,動火則生內熱。」

《隨息居飲食譜》曰:「炙煿之物,多辛熱,動火生痰,損傷脾胃,令人發熱。」

由此可見,炙煿是一種不健康的烹調方法,偏嗜炙煿之物,會損耗胃陰,發生內熱病症。

因此,在日常飲食中,我們要少吃炙煿之物,以免損傷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