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炙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炙煿

炙煿是中醫學中用以描述特定烹調方式的專業術語,泛指煎、炒、炸、爆等高溫烹飪方法。此類烹調技術主要透過高熱油脂或直接火烤,使食物表面產生焦化反應,形成獨特風味,同時亦深刻影響食性與人體之相互作用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從中醫藥性理論而言,炙煿之法顯著改變食物本質屬性,使其趨於燥熱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。」然食物經高溫處理後,其性味往往產生質變——

  • 陽熱之性增強:火性炎上,高溫烹調將火熱之性直接導入食材,如原本性平之麵食經油炸後轉為燥熱,易助陽傷陰。
  • 燥化津液:油脂經反覆高溫加熱,不僅產生毒性物質,於中醫觀之更形成「燥毒」,易耗傷脾胃陰津。《醫林纂要》指出:「炙煿之物,燥烈傷肺胃之陰。」
  • 質地變化:食材經高溫脫水,質地轉為堅硬,故《本草備要》特別警示「硬物難化」,易致食積。

病理機轉探討

長期偏嗜炙煿食物,將導致體內陰陽失衡,主要影響途徑有三:

  1. 胃陰耗損:足陽明胃經喜潤惡燥,炙煿食物之燥熱直接灼傷胃絡,初期可見口乾舌燥、胃脘灼痛,久則陰虛內熱,形成消渴病機。
  2. 脾失健運:太陰脾土主運化,然「燥勝則乾」,炙煿食物之燥性抑制脾陽升清功能,臨床常見脘脹、便溏卻夾雜口瘡之上熱下寒證候。
  3. 痰火內生:火熱煉液成痰,與《丹溪心法》「痰因火動」之說相合,此類痰火常膠結難化,見於現代醫學所謂代謝症候群等多系統病變。

經典文獻佐證

歷代醫家對炙煿之害多有記載。明代龔廷賢於《壽世保元》直言:「燔炙煿炒,燥毒傷人。」清代《隨息居飲食譜》更具體分析:「油膩炙煿,味厚性滯,不惟傷胃,亦能鈍腸。」可見傳統中醫對高溫烹調之影響具有系統性認識,其論述與現代營養學關於高溫加工食品產生Advanced Glycation End-products(AGEs)之研究隱然相通。

就臟腑關係而言,肺與大腸相表裡,而炙煿之氣上熏於肺,下灼大腸,故嗜食者常見咽痛與便秘並見,此乃「火熱刑金」與「腸燥津枯」共病之象,治療需清潤並施,如沙參麥冬湯合麻子仁丸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