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病皆生於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闡釋:百病皆生於氣
「百病皆生於氣」出自《黃帝內經.素問.舉痛論》,為中醫闡述病因病機之核心理論,指出人體疾病多與「氣機失調」密切相關。此處之「氣」,泛指人體臟腑經絡之功能活動及物質基礎,其運行規律稱「氣機」。若氣機升降出入失常,則臟腑失衡、經絡阻滞,進而致病。
一、氣機失調之九種病態
《舉痛論》明列九種情志與外邪導致氣機紊亂之象,分述如下:
- 怒則氣上
暴怒傷肝,肝氣疏泄過度,致氣逆上衝,可見面紅目赤、頭痛眩暈,甚則嘔血昏厥。《靈樞.本神》亦言: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」 - 喜則氣緩
過喜傷心,使心神渙散、氣行弛緩,可見注意力不集中,重者心悸失神。如《淮南子》載「大喜墜陽」,即形容過喜耗散心陽。 - 悲則氣消
悲憂過度耗傷肺氣,致胸悶氣短、聲低懶言。《素問.痿論》指出:「悲哀太甚則胞絡絕」,進一步影響血脈運行。 - 恐則氣下
恐懼傷腎,腎氣失固而下陷,表現為二便失禁、遺精滑泄。《靈樞.本神》云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」,久恐更耗腎中元氣。 - 寒則氣收
寒邪收引,束縻衛陽,使經脈拘急、氣血凝滯,引發疼痛、惡寒無汗等症。《素問.痺論》強調「寒氣勝者為痛痺」。 - 炅(熱)則氣泄
熱邪迫津外泄,氣隨津脫,常見大汗、乏力。與《溫病條辨》「熱甚則傷氣」之理相通,暑熱尤易耗氣傷津。 - 驚則氣亂
驟驚擾亂心神,致氣血逆亂、舉止失常,輕者怔忡不寧,重者精神錯亂。《傷寒論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即為鎮驚安神之代表方。 - 勞則氣耗
過勞(體勞、神勞、房勞)耗傷真氣,《素問.宣明五氣》謂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」,尤以脾肺之氣虛損為甚。 - 思則氣結
思慮過度傷脾,氣機壅滯,見脘痞食少、失眠健忘。《醫宗必讀》稱「思慮傷脾,脾傷則氣結」,久則化生痰濕瘀血。
二、氣機理論與臟腑經絡之關聯
此九類氣機病變,實質反映臟腑功能失衡。如「怒氣上逆」屬肝失疏泄,「思則氣結」為脾運失司,而「恐氣下陷」則顯腎不固攝。經絡方面,足厥陰肝經循行脅肋、巔頂,故肝氣上逆可引發頭痛;手少陰心經絡屬心神,過喜則氣緩而神蕩。
三、外邪與內傷交互為病
外感六淫(寒暑濕燥風火)與內傷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常相兼為患。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所述,外寒可引動內飲,鬱怒易感外邪,形成「氣滯—血瘀—痰凝」之病理鏈條。
綜觀之,「百病皆生於氣」既是病因綱領,亦為診治樞紐。臨床辨證當首察氣機之變,調氣以復其常,如《醫門法律》所言:「凡治病,必先調氣,氣順則脈和,脈和則病已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