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邪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邪火乃中醫病機理論之重要概念,與生理之「少火」相對,泛指一切致病之火熱邪氣及其病理表現。《內經》有云:「壯火食氣」,即指此類亢盛之火能耗損人體正氣。
一、邪火之源流
- 六淫化火:風、寒、暑、溼、燥等外邪入裡化熱,如風熱犯肺、寒邪化火
- 五志過極:情志失調所致「五志化火」,尤以肝火、心火為甚
- 飲食積滯:醇酒厚味蘊結脾胃,濕熱內生而化火
- 痰瘀蘊結:病理產物鬱久化熱,如痰火擾心、瘀熱互結
二、邪火之特性
- 炎上致病:多見頭面五官病症,如目赤腫痛、口舌生瘡
- 耗氣傷津:常見口渴咽燥、尿赤便秘等津傷之候
- 生風動血:火極生風則抽搐,迫血妄行則衄血
- 擾神致狂:輕者煩躁不寐,重者譫語發狂
三、邪火之辨證分類
(一)按病位分
- 心火亢盛:舌尖紅絳、煩躁失眠
- 肝火上炎:頭脹目赤、急躁易怒
- 胃火熾盛:牙齦腫痛、消穀善飢
- 肺熱壅盛:咳吐黃痰、鼻翼煽動
(二)按性質分
- 實火:邪盛正未虛,症見高熱、脈洪大
- 虛火:陰虛陽亢,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
- 鬱火:氣機壅遏所致,症見胸脅灼痛、痞滿
四、邪火相關病機演變
- 火毒壅結:如癰疽疔瘡,患處紅腫熱痛
- 火熱下迫:見於熱淋、痢疾等下焦病症
- 相火妄動:腎中虛火浮越,多伴腰膝酸軟
歷代醫家對邪火論述頗豐,如劉完素主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朱震亨言「陽常有餘陰常不足」,皆強調火邪致病之廣泛性。臨證須辨明火之虛實、臟腑歸經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