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微邪》乃中醫學中用以描述邪氣性質與致病特徵之重要概念,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並於後世醫家論述中不斷深化。以下從經典理論、五行傳變及臨床特徵三方面詳述:
一、經典理論之內涵
微邪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指客於人體之輕淺病邪。《醫學綱目·卷四》闡明:「微邪者,邪氣之淺者也,如毛髮受風,肌腠乍寒。」其致病特點有三:
- 病位淺表:多襲皮毛孔竅
- 症狀輕微:常見乍寒乍熱、頭目不清
- 傳變緩慢:七日經盡可自癒
張仲景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出「邪微則熱微」之理,謂邪氣輕淺者,僅現桂枝湯證之「嗇嗇惡寒、淅淅惡風」等表淺症狀。
二、五行生剋之傳變機制
微邪為「五邪」之一,源於《難經·五十難》「從所勝來者為微邪」之論。其傳變規律遵循五行相剋關係:
- 肝病傳脾(木剋土)
- 心病傳肺(火剋金)
- 脾病傳腎(土剋水)
- 肺病傳肝(金剋木)
- 腎病傳心(水剋火)
此類傳變因「子能令母實」,故《醫宗金鑒》稱其「邪氣雖微,然乘所勝而傳,不可不防」。
三、臨床辨識要點
- 脈象特徵:《脈經》載「微邪在衛,脈浮而緩」
- 舌象表現:苔薄白而潤,邊尖略紅
- 常見證型:
- 風邪客表:惡風汗出
- 濕犯肌腠:身重酸楚
- 燥傷皮毛:鼻咽乾癢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,微邪雖不立危候,然「遇正虛之體,或失治誤治,亦可內傳為患」,故貴在「見微知著,早治其未」。歷代醫家尤重微邪致病的漸進性,朱丹溪嘗言:「凡大疾之成,必起於微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