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邪

五邪為中醫理論中對不同致病因素的分類,其概念主要源自《難經》與《金匱要略》,但因典籍與臨床運用之差異,可分為三種主要涵義:

一、五行生克關係之五邪

《難經·五十難》提出,五邪指「虛邪」、「實邪」、「賊邪」、「微邪」、「正邪」。此分類以五行生克理論為基礎,說明五臟病變的傳變來源:

  1. 虛邪:病邪從「生我」(母臟)傳來。例如,心病由肝(木生火)傳入,則肝為母,其邪為虛邪。
  2. 實邪:病邪從「我生」(子臟)傳來。例如,心病由脾(火生土)傳入,則脾為子,其邪為實邪。
  3. 賊邪:病邪從「克我」(所不勝)傳來。例如,心病由腎(水克火)傳入,則腎為賊邪。
  4. 微邪:病邪從「我克」(所勝)傳來。例如,心病由肺(火克金)傳入,則肺為微邪。
  5. 正邪:病邪由本臟自病,不涉他臟,如心病直接因火邪過盛所致。

此理論用以分析疾病傳變路徑,但臨床上仍需結合症狀輕重與病機,避免機械套用。

二、外感與內傷之五邪

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》另提出五邪為風、寒、濕、霧、傷食,著重於外邪與飲食失調所致病機:

  1. 風邪:性輕揚開泄,易犯頭面肌表,致出汗、惡風、遊走性痛。
  2. 寒邪:性收引凝滯,易傷陽氣,致疼痛、拘急、惡寒。
  3. 濕邪:性重濁黏滯,易困脾陽,致身重、胸悶、苔膩。
  4. 霧邪:指穢濁之氣(如瘴氣),多自口鼻入,易傷肺與上焦。
  5. 傷食: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致脘脹、噯腐、泄瀉。

此說法側重病因與病位,與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理論互有補充。

三、五種病症綱領

《難經·四十九難》則將五邪歸納為五類疾患:

  1. 中風:泛指風邪致病,如突然昏仆(中臟腑)或經絡痹阻(中經絡)。
  2. 傷暑:夏日感暑熱或暑濕,表現為發熱、煩渴、多汗。
  3. 飲食勞倦:過食傷胃或過勞耗氣,致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。
  4. 傷寒:寒邪外襲,初期見惡寒、無汗,傳變後可化熱。
  5. 中濕:濕邪內侵,或外感濕濁,致關節腫痛、腹瀉身困。

此分類提供臨床辨證的宏觀框架,後世醫家亦常援用於外感與內傷雜病的區分。

總結

「五邪」之說,體現中醫對病因的多維度解析,既有五行生克的臟腑傳變邏輯,亦有外邪與內損的實際致病因素,更涵蓋病症的分類綱領。實際運用時,需結合脈證,靈活辨識邪氣性質與傳變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