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風苛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大風苛毒

語源與釋義
「大風苛毒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.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載:「蒼天之氣,清淨則志意治,順之則陽氣固,雖有賊邪,弗能害也……故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。」其中,「大風」指風邪之勢劇烈,「苛毒」則形容毒氣之性酷烈,二者合用泛指侵襲力強、致病迅疾的外邪,為中醫對劇烈病邪的總稱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風邪特性

    • 「大風」屬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「風邪」之極端表現。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(如頭面、肌表),且善行數變,致病具有發病急、變化快、遊走不定等特點。
    • 《素問.風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風者,善行而數變」,故臨床可見眩暈、抽搐、行痹(遊走性關節痛)等風邪致病特徵。
  2. 苛毒內涵

    • 「苛毒」為毒邪之甚者,其性暴烈,常與風、熱、濕等邪相兼為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毒者,邪氣蘊蓄不解之謂」,致病多見腫痛潰爛、發熱煩悶,或傳變迅速如疫癘之證。
    • 後世醫家將「苛毒」引申為具有強烈傳染性與破壞性的病邪,如瘟疫、丹毒、疔瘡等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  • 邪侵途徑:大風苛毒多經肌表或口鼻侵入,突破人體衛外之氣(衛陽),導致「正氣內虛,邪氣獨踞」的病理狀態。
  • 證候特點
    • 風邪偏盛者:突發高熱、惡風、肢體掣痛、皮膚疹癢倏起倏消。
    • 毒邪偏重者:局部紅腫熱痛、潰腐化膿,或見神昏譫語、斑疹紫暗等毒陷心包之危候。
  • 傳變規律:若未能及時袪邪,邪氣可內傳臟腑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」,尤易耗傷肝陰、擾動心神。

古籍相關論述

  • 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稱「虛邪之中人也……搏於皮膚之間,其氣外發」與大風苛毒侵襲肌表的病機相合。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中「風濕相摶」「熱毒下血」等證,亦可視為大風苛毒致病的具體表現。

治法提要

  • 袪風解毒為總則,然需辨邪氣兼夾:
    • 風熱毒盛:方如黃連解毒湯銀翹散,清熱解毒佐以疏風。
    • 風濕毒聚:選防風通聖散,發表攻裏、分消濕毒。
  • 外治法如針刺放血、箍毒拔膿,亦為傳統應對苛毒之手段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大風苛毒」概念涵蓋現代部分感染性疾病(如敗血症、帶狀疱疹)及自體免疫性疾病(如急性過敏)的病理特徵,其對「毒邪」的認識與炎症反應、病原體毒素作用等機制有互通之處。

按語
此詞體現中醫對外邪致病「勢」與「性」的觀察,強調風毒相摶為害之烈,為外感病危重階段的重要病機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