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洞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洞心
病證名,指心中空虛懸吊如洞之感,屬中醫情志與氣機失調之證候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五味論》,載:「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。」意指過食辛味之物,耗散氣機,導致心氣不固,引發空虛不適之症。
病因病機
- 辛味過耗:中醫認為「辛入肺,走氣」,過食辛辣(如薑、椒、酒等)易使氣機宣散太過,心氣隨之外泄,形成「洞心」之感。
- 心氣虛弱:素體心陽不足,或久病耗傷心氣,致使心失所養,產生空虛懸盪之狀。
- 情志內傷:思慮過度或驚恐傷神,擾亂心主神明之功,亦可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自覺心胸空洞,如懸如墜,伴隨悸動不安。
- 或見氣短、神疲,甚則恍惚不寧。
- 舌淡苔薄,脈象細弱或浮散。
中醫辨證與治法
洞心一證,多與心氣虛、心陽不振相關,治法以補益心氣、溫通心陽為主:
- 方藥:可選用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加減,以益氣復脈;若兼陽虛,佐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鎮心神。
- 經絡調理:針灸取內關、膻中、心俞等穴,調暢心氣。
古籍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心為君主之官」,洞心之症雖以局部症狀為名,實與整體氣血盛衰相關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論及「心懸」一證,與洞心機理相通,皆屬心失濡養之變證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觀點,不僅關注臟腑氣血,亦重視情志對生理的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