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戾氣是一種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,常被稱為「癘氣」、「疫癘之氣」、「毒氣」、「暴氣」或「雜氣」。它是由於天時氣候久旱、酷熱等反常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烈性致病物質。當人體感受到戾氣後,可能會引發疫病的流行。

戾氣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症狀,如發熱、頭痛、咳嗽、腹瀉等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可能加重,危及生命。

戾氣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,其中最常見的是天時氣候的反常變化,如久旱不雨、酷熱難耐。此外,人體的正氣不足也會引發戾氣。當人體正氣不足時,就容易受到戾氣的侵害,引發疾病。

治療戾氣的方法有很多,其中最常見的是使用中藥。中醫認為,戾氣是一種有毒的物質,會損害人體的正氣。因此,關鍵是祛除戾氣,恢復人體的正氣。常用的中藥有板藍根、大青葉、金銀花等。

除了使用中藥治療,也可以通過飲食調理來改善體質、增強抵抗力。平時要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此外,要注意休息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
戾氣是一種很危險的物質,若不及時治療,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預防戾氣非常重要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儘早就醫治療。
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對戾氣的描述:

「邪之在氣者,名曰戾氣。其氣甚暴,其病甚急,其治甚難。」

「夫戾氣者,天地之邪氣也,其氣甚暴,其病甚急,其治甚難。其病者,頭痛、目眩、項強、腰痛、四肢不舉,身熱、汗出、心煩、口渴、小便不利,大便不通,甚則昏厥、譫語、吐血、下血,死者十之七八。」

「夫戾氣者,天地之邪氣也,其氣甚暴,其病甚急,其治甚難。其病者,頭痛、目眩、項強、腰痛、四肢不舉,身熱、汗出、心煩、口渴、小便不利,大便不通,甚則昏厥、譫語、吐血、下血,死者十之七八。治之以苦寒之藥,以瀉其邪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