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時不正之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四時不正之氣

四時不正之氣,為中醫學中對異常氣候之統稱,意指四季氣候違逆其常,不循自然節律而生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非其時而有其氣」,即冬應寒而反溫,夏應熱而反涼,春當暖而見寒,秋當涼而遇燥熱等反常現象。此類氣候異變,既悖逆天地陰陽之序,亦擾亂萬物生化之機,故《內經》稱其「邪氣暴至」,易成致病之源。

中醫理論認為,人體與四時氣候相應,臟腑氣血隨節氣更替而調適。若四時之氣失正,外在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邪便乘虛而入。如春行冬令,寒氣襲表,易傷肝木之升發;夏見秋涼,燥金剋制心火,可致氣機鬱滯;長夏濕熱反盛,則困阻脾土運化;冬應藏而反常溫熱,更令腎精難固。《傷寒雜病論》中亦論及「時行疫氣」,即四時不正之氣夾雜癘氣,引發具傳染性之熱病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乖候之氣」致「時行傷寒」等。

四時不正之氣致病,多具「伏邪」特性。如《溫熱論》指出,冬溫過暖,熱邪潛伏體內,至春則發為溫病;或夏令暑濕未透,延至深秋化燥而咳。其病機與正氣強弱密切相關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曰:「風雨寒熱,不得虛邪,不能獨傷人。」若臟腑調節失常,營衛不和,即使輕微氣候異常,亦可誘發宿疾或新感。

歷代醫家對此多有闡發。如金元四大家之劉完素主張「六氣皆從火化」,指出四時異氣易化熱生火;張從正則強調「病由邪生」,提出以汗、吐、下三法驅除因不正之氣所結之邪。明清溫病學派更系統論述其與溫熱病的關聯,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辨析「伏暑」「秋燥」等證,皆與四時氣序紊亂相關。

綜觀之,四時不正之氣不僅為外感病之誘因,更透過影響人體氣化規律,導致陰陽失調、氣血逆亂。其概念深植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既反映古對自然與健康關聯之洞察,亦為臨床辨識外邪屬性與病勢演變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