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外奇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經外奇穴是中醫學中穴位分類的一種,指不屬於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穴位。經外奇穴的名稱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但當時並沒有明確的定義。明代以後的醫家按照傳統的觀念把不見於我國早期醫書(《內經》、《甲乙經》及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等書)中的穴位統稱為經外奇穴,實際上這些穴位都是我國歷代針灸家不所發現的一些新穴位。近年來,在推廣針灸療法的基礎上,又陸續發現了很多臨床有效的新穴位,稱之為新穴。

經外奇穴的數量很多,有幾百個之多。它們分佈在人體的各個部位,有頭面部的,有胸腹部的,有四肢部的,也有腰背部的。經外奇穴的功效也很多,有通經活絡、行氣止痛、消腫散結、調和陰陽等。

經外奇穴在臨床上應用很廣泛,可以用於治療多種疾病,如頭痛、眩暈、耳鳴、目赤腫痛、鼻塞流涕、咽喉腫痛、胸痛、腹痛、腰痛、腿痛、關節痛、跌打損傷、癰腫瘡毒等。

經外奇穴的針刺方法與經穴基本相同,但由於有些穴位比較深,所以在針刺時要注意深淺。另外,有些穴位有一定的禁忌症,在針刺時要注意避免。

經外奇穴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,它具有獨特的功效和作用。在臨床上,經外奇穴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下面列舉一些常用的經外奇穴:

  • 合谷穴:位於手背第1、2掌骨間,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。主治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鼻塞流涕、咽喉腫痛、牙痛、耳鳴、耳聾、肩背痛、手臂痛、腕關節痛等。
  • 足三里穴:位於小腿前外側,外踝尖上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。主治胃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、泄瀉、痢疾、腸鳴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乳汁不足、小兒疳積、腳氣、水腫、下肢痿痹等。
  • 三陰交穴:位於小腿內側,腳踝內側上3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。主治月經不調、痛經、崩漏、帶下、遺精、陽痿、早泄、小便不利、水腫、下肢痿痹等。
  • 太沖穴:位於足背第1、2跖骨間,第2跖骨基底部的前方凹陷處。主治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耳聾、鼻塞流涕、咽喉腫痛、牙痛、肩背痛、手臂痛、腕關節痛、足跟痛、腳氣、水腫等。
  • 內關穴: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主治心痛、心悸、胸悶、氣短、失眠、健忘、胃痛、嘔吐、呃逆、腹脹、腹瀉、痢疾、腸鳴、遺精、陽痿、月經不調、痛經、乳汁不足等。
  • 外關穴:位於前臂背側,腕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主治頭痛、眩暈、目赤腫痛、耳鳴、耳聾、鼻塞流涕、咽喉腫痛、牙痛、肩背痛、手臂痛、腕關節痛、肘關節痛、上肢不遂等。

以上列舉的只是經外奇穴中的一部分,還有很多其他經外奇穴。在臨床上,經外奇穴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靈活地加減使用,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