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八邪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八邪穴爲手部重要經外奇穴,屬「八」字類特定穴羣之一,其名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邪氣客於絡脈」之論,首載於明代醫家張介賓《類經圖翼》。此穴組依據三陰三陽經氣交會理論而設,具疏通經絡、清瀉邪熱之效。
【穴位定位】 八邪穴位於手陽明、少陽、太陽三經分野之交接處,具體分佈如下:
- 大都穴:食指與拇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,當合谷穴延線處
- 上都穴:中指與食指蹼緣後方約0.5寸,約當二間穴透刺方向
- 中都穴:無名指與中指蹼緣凹陷中央,與中渚穴形成經氣呼應
- 下都穴:小指與無名指蹼緣上方骨縫處,與液門穴表裏相應
每側四穴呈「井」字形排列,左右共八穴,暗合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之說。
【經絡歸屬與特性】 此穴組雖爲經外奇穴,然與手三陽經別通: • 大都穴應太陰經別,主調營衛不和 • 上都穴屬陽明絡脈,善清陽明鬱火 • 中都穴通少陽經筋,專治筋膜拘急 • 下都穴連太陽支脈,長於疏泄水濕
《針灸大成》載其「得氣迅疾,邪隨針出」,尤善調理經氣逆亂所致「四末之疾」。
【主治範疇】
- 經絡病症: • 手指關節腫痛(痹證) • 掌指筋膜拘攣 • 手背青紫(血瘀絡脈)
- 外感熱症: • 風熱頭痛(陽明經證) • 瘧疾寒熱(少陽樞機不利) • 目赤腫痛(太陽經熱上擾)
- 奇經病症: • 陽蹺脈失衡致足趾掣引 • 帶脈弛緩之腰尻酸重
【刺灸方法】 古法載「斜刺三分,得氣即止」,現代應用主張: • 毫針治法:向腕關節方向斜刺15°角,深0.5-1寸,行提插瀉法 • 刺血療法:三稜針點刺出血,治熱毒蘊結之「鵝掌風」 • 灸法應用:隔薑灸3-5壯,適用於寒濕痹阻證候
與手三裏、外關等穴形成「遠近配穴」,構成手部痹證治療要穴系統。
【古典文獻佐證】 《醫經小學》言:「八邪八風相應處,熱病煩心刺血出」;《針灸聚英》記載與八風穴相配,可治「四肢厥逆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更明確指出其「主治十指盡痛,痰火壅盛」的特殊療效,體現「上病下取」治療思想在末梢穴位的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