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華陀夾脊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華陀夾脊穴之詳解

華陀夾脊穴,又名「夾脊穴」或「佗脊穴」,為中醫針灸學中重要之經外奇穴,其定位與臨床應用源自古籍,並經後世醫家實踐發展而成。此穴位於背部正中線(督脈)兩側,緊鄰脊椎棘突旁開五分(約0.5寸)處,具體取穴方式歷來有兩種主流見解:

  1. 廣義取穴法:自第一頸椎(C1)至第四骶椎(S4),沿脊椎兩側各取二十八穴,左右合計五十六穴,涵蓋頸、胸、腰、骶段,全面對應全身臟腑經氣。
  2. 狹義取穴法:僅取第一胸椎(T1)至第五腰椎(L5)之椎間,兩側各十七穴,總計三十四穴,側重調節胸腹內臟功能。

經絡與臟腑聯繫

夾脊穴雖未直接歸屬於十四正經,然其緊貼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,兼具此二經之特性。中醫理論中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攝全身陽氣;膀胱經背俞穴則與五臟六腑直接相應。夾脊穴居此要衝,故能透過經絡聯屬,內聯臟腑、外通肢節,具有雙向調節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調整臟腑機能
    不同節段之夾脊穴對應不同臟腑,如:

    • 上段(頸胸椎):主治心肺、上肢疾患,如咳嗽、心悸。
    • 中段(下胸椎):調理肝膽、脾胃,改善消化不良、脅痛。
    • 下段(腰骶椎):補益腎氣,緩解泌尿生殖系統症狀,如遺精、經痛。
  2. 舒緩脊背局部症狀
    直接作用於脊椎旁肌肉與神經,舒緩腰背僵痛、腰椎間盤突出等症狀,尤常配「委中穴」或「大腸俞」共治。

作用機理探討

從中醫理論析之,夾脊穴之效主要有二:

  • 通調督脈氣血:刺激穴區可激發督脈陽氣,溫煦周身,助氣血運行。
  • 調和膀胱經氣:透過與膀胱經之互動,間接調節相應背俞穴,強化臟腑功能。

針刺與手法

臨床多採用直刺法,進針深度視部位而異:

  • 頸胸段:針深0.5~1寸,慎防傷及肺臟。
  • 腰段:可深至1~1.5寸,以得氣為度。
    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,或依虛實配伍補瀉,亦可配合艾灸溫通。

此穴組用途廣泛,歷代醫家視為「臟腑之門戶,氣血之樞紐」,於內科雜症與筋骨痺痛中皆具獨到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