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洞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洞瀉
洞瀉為中醫病名,屬泄瀉之一類,以驟然發作、瀉下劇烈、澄澈清冷為主要特徵。其病因多由陰寒內盛,或陽氣虛衰,復感外寒、過食生冷所致,病機關鍵在於脾腎陽虛,寒濕內停,水穀不化,直趨下焦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瓜果,寒傷中陽,脾失健運,水濕下注。
- 陽虛內寒:素體脾腎陽虛,陰寒內生,不能溫煦臟腑,致水穀不化而洞瀉。
- 伏陰發病:夏季暑熱外蒸,內伏陰寒,若貪涼飲冷,引動伏邪,寒濕暴發而為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瀉下急迫,次頻量多,糞質清稀如水,或完穀不化,腹中冷痛,腸鳴漉漉。
- 兼症:惡寒肢冷,汗出氣短,甚則面色蒼白,神疲欲寐,脈沉遲或微細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陽散寒、健脾止瀉,首重急救回陽,常用方劑如下:
- 附子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溫脾腎之陽,散中焦寒濕,適用於脾腎陽虛、寒盛洞瀉者。
-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用於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危候,症見瀉下無度、肢冷脈微。
-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若久瀉滑脫不禁,可佐澀腸固脫之品。
鑑別診斷
- 飧瀉:瀉下完穀不化,多因肝脾不和或風邪犯脾,與洞瀉之純寒證不同。
- 濡瀉:濕盛為主,瀉下黏滯,身重胸悶,苔膩脈濡,無洞瀉之澄澈清冷。
- 霍亂:上吐下瀉並見,揮霍撩亂,津液暴脫,病勢更急。
洞瀉為急重之證,古籍多強調其「危候」特性,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急溫其陽,緩則恐陽脫陰竭。歷代醫家如《古今醫徹》指出「寒勝則洞瀉澄徹」,《不知醫必要》亦載其因「伏陰在內,虛寒食冷」所致,均以溫補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