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大絡

大絡為中醫經絡系統中規模最大、分布最廣的絡脈,又稱「經隧」。其結構與功能在氣血運行中具有關鍵作用,主要分佈於全身深層,連接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臟腑,構建完整的經絡網絡系統。

大絡的組成

  1. 十五絡
    大絡的主體由「十五絡」構成,包括:

    • 十二經大絡:手足三陰三陽經各分出一條大絡,合計十二條,主要功能為加強表裏經之間的聯繫,並調節經氣輸布。
    • 任脈之絡「鳩尾」督脈之絡「長強」:分別位於腹部與尾骶部,主司調節陰陽氣血的平衡。
    • 脾之大絡「大包」:起於腋下,散佈胸脅,統攝全身絡脈,主司氣血濡養肌肉四肢。
  2. 胃之大絡「虛里」
    胃腑另有一條大絡,名曰「虛里」,位於左乳下心尖搏動處(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尖區)。虛里為宗氣匯聚之所,其搏動狀態可直接反映氣血盛衰與宗氣強弱,故《黃帝內經》有「虛里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」之論述,意指其異常搏動可能提示宗氣外泄或臟腑功能失調。

大絡的功能特性

  1. 氣血輸布之樞紐
    大絡作為經脈的分支,具有將氣血從主幹經脈輸送至細小孫絡的作用,尤其脾之大絡「大包」與胃之大絡「虛里」,分別影響水穀精微的輸送與宗氣的生成,是維持人體氣血充盈的關鍵。
  2. 病邪傳變之途徑
    外邪侵入時,可能由淺層絡脈(如浮絡)逐步深入大絡,繼而影響正經與臟腑。例如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提到:「虛邪之中人也,始於皮膚……留而不去,則傳舍於絡脈。」此時大絡的異常可表現為局部結塊、疼痛或血絡瘀滯。
  3. 診斷與治療的依據
    中醫臨床常通過觀察大絡的形態(如怒張、塌陷)或觸按虛里搏動,判斷氣血虛實或臟腑病變。例如,脾之大絡「大包」若出現異常,可能反映脾失健運所致的四肢無力或水濕停滯;針灸或砭法則可針對大絡進行調理,如刺絡放血以疏通瘀阻。

大絡與經典理論的關聯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的論述
    《靈樞·經脈》詳述十五絡的走向與病候,強調「絡脈異所別」的特性,即大絡雖與經脈相連,但各有獨屬的分布區域與功能範疇。
  • 後世醫家的發展
    明代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大絡「貫通營衛」的作用,指出其能調節營衛之氣的運行,對痺證、痿證等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。

大絡系統體現中醫「經絡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」的整體觀,既是生理功能的基礎,亦是病理變化的反映所在,深入研究其機理有助於深化對氣血運行與疾病傳變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