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、合、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經脈理論中的「開、合、樞」概念探析

「開、合、樞」理論源流與基本概念

「開、合、樞」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陰陽離合論》,是中醫經脈生理功能分析的重要框架。此理論將人體十二正經分為三陰三陽,每組經脈各具「開」、「合」、「樞」三種特性,不僅描述經脈在體表的分布位置,更反映出其在氣機運行中的功能特質。

陰陽經脈各具三種特性:

  • 陽經系統:太陽經主開,陽明經主合,少陽經主樞
  • 陰經系統:太陰經主開,厥陰經主合,少陰經主樞

此分類展現了中醫「離中有合,合中有離」的辯證思想,三陰三陽既各司其職,又協調統一。

陽經系統的開合樞功能

太陽經主開

太陽經包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其「開」的特性表現在:

  • 部位特性:循行於人體最表層,特別是足太陽膀胱經分布於背部最淺表部位
  • 功能表現:主「開」意味著衛外功能,如同門戶之開放,主管人體與外界氣機的交換
  • 病理特徵:太陽病多見表證,如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等,反映衛外功能失常
  • 氣化特點:太陽寒水之氣,開而不藏,具有布散陽氣的作用

陽明經主合

陽明經含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,「合」的特性體現在:

  • 部位特性:循行於人體前面,相對深入,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
  • 功能表現:主收斂合降,將精微物質內聚轉化,如胃主受納、大腸主傳化糟粕
  • 病理特徵:陽明病多裡熱實證,如高熱、煩渴、便秘等,反映合降功能障礙
  • 氣化特點:陽明燥金之氣,主通降,合而不開,完成物質的內聚轉化

少陽經主樞

少陽經含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,樞紐功能表現為:

  • 部位特性:循行於人體側面,處於半表半裡之間
  • 功能表現:調節開合之間的平衡,主司氣機升降出入的轉樞
  • 病理特徵:少陽病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,反映樞機不利
  • 氣化特點:少陽相火之氣,樞轉氣機,影響三焦水道與膽汁疏泄

陰經系統的開合樞功能

太陰經主開

太陰經含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,陰經中的「開」表現為:

  • 部位特性:雖屬陰經,但在三陰中相對表淺
  • 功能表現:主宣發與運化,脾開清氣上升,肺開濁氣排出
  • 病理特徵:太陰病多見腹滿而吐、自利不渴等脾肺氣機不開之症
  • 氣化特點:太陰濕土之氣,開而布散水穀精微

厥陰經主合

厥陰經含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厥陰肝經,陰經之「合」特點為:

  • 部位特性:三陰經中最深層,與精神情志密切相關
  • 功能表現:主藏血與安神,肝藏魂,心包護心神
  • 病理特徵:厥陰病見厥熱勝復、煩躁等,反映陰合失調
  • 氣化特點:厥陰風木之氣,合而藏血養神

少陰經主樞

少陰經含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,陰經樞紐功能包括:

  • 部位特性:位於太陰與厥陰之間
  • 功能表現:調節陰陽之樞,心腎相交,水火既濟
  • 病理特徵:少陰病見脈微細、但欲寐等心腎陽虛之象
  • 氣化特點:少陰君火與元陰元陽之樞,關係生命根本

「開合樞」理論的臨床應用價值

這套理論不僅是經脈分類體系,更具體影響著:

  • 病理傳變研判:循開、合、樞次序的傳變規律
  • 診斷定位依據:根據症狀特點判斷病位深淺
  • 治療原則制定:開者宜發散,合者宜收斂,樞者宜調和
  • 配伍組方思路:如柴胡類方調少陽樞機,桂枝湯調太陽之開
  • 針灸取穴原則:根據經脈特性選擇特定穴位組合

「開合樞」理論與氣化關係

透過「開合樞」可理解六經氣化特點:

  • 太陽主開而布陽,陽明主合而化陰,少陽主樞而調和
  • 太陰開而運化水濕,厥陰合而藏血養神,少陰樞而調水火
  • 開合樞失常會導致特定氣化障礙,如太陽不開則衛陽不振,少陰不樞則心腎不交

這套理論將經脈的空間分布、功能特性與病理變化有機結合,形成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