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洞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洞泄

病名: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。

病因病機
洞泄多因陰寒內盛,損傷脾陽,或脾虛濕盛,運化失職所致。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陰盛生內寒,故令人府臟內洞而泄。」意指陰寒之邪內侵,導致臟腑虛寒,水穀不化而直下為泄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陰盛內寒型

    • 食後即泄,瀉下清稀或完全不化。
    • 伴心腹冷痛,腸鳴切痛,手足厥冷,甚則腳轉筋。
    • 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宜溫中散寒,方選《奇效良方》之附子丸、木香訶黎勒丸等。
  2. 濡瀉別名(《醫宗必讀·泄瀉》):

    • 瀉下多水,糞質稀溏,或如鴨溏。
    • 多因濕邪困脾,或脾陽不振,水濕下注大腸所致。
    • 治法參見「濡瀉」條。
  3. 脾瀉別名(《醫學真傳·痢》):

    • 瀉下無積滯,日夜十餘次,解時微痛。
    • 屬脾虛失運,清陽不升,治宜健脾益氣,升清止瀉。
    • 可參見「脾瀉」、「脾泄」條。

證型辨析

  • 寒泄:與陰盛內寒型洞泄相似,但寒泄更強調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瀉下如鴨溏,腹痛腸鳴。
  • 濡瀉:偏重濕盛,瀉下多水,與洞泄之「內洞而泄」的病機相通。
  • 脾瀉:以脾虛為主,瀉下頻繁而無積滯,屬洞泄之虛證範疇。

古籍補充
《景岳全書·泄瀉》提及:「洞泄寒中,乃寒氣自下而上,內犯脾陽。」強調溫補脾腎之陽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