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」的中醫理論闡釋
「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」是《黃帝內經》中的重要診斷理論,出自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反映了中醫經絡學說與脈診理論的深層聯繫。
理論來源與基本概念
此理論指出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盛衰可在頭頸部人迎脈處察知,而手太陰肺經的氣血狀況則顯現於手腕寸口脈。這種診斷方法的形成基於以下原理:
- 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的氣機以足陽明胃經為根本
- 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的氣機以手太陰肺經為根本
三陽在頭-人迎脈診
人迎穴位於頸部喉結旁開1.5寸,屬足陽明胃經。《靈樞·寒熱病》指出:「頸側之動脈人迎」,此處脈象能反映:
- 陽明胃氣盛衰:胃為水穀之海,氣血生化之源
- 陽經整體狀況: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一身之陽
- 頭面部疾病:與頭痛、齒痛、咽喉腫痛等相關
傳統診法常比較人迎與寸口脈的強弱來判斷陰陽失衡狀態,《靈樞·終始》云:「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;二盛,病在太陽;三盛,病在陽明。」
三陰在手-寸口脈診
寸口位於手腕橈動脈處,屬手太陰肺經。《難經·一難》特別強調「獨取寸口」的診斷價值,因為:
- 肺朝百脈:肺主氣,貫心脈而行呼吸
- 脈會太淵:寸口為脈之大會,五臟六腑之氣皆現於此
- 脾胃之氣上歸於肺:透過肺脈可察後天之本
寸口分為寸、關、尺三部,分別對應不同臟腑,形成完整的診斷系統。
理論的生理基礎
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註解此理論時指出:「陽明胃氣之本在頭,太陰肺氣之本在手」,這源於:
- 經絡循行特點:足陽明經上頭面,手太陰經起於胸中出於手
- 氣機升降規律:清陽出上竅(頭),濁陰出下竅;肺主宣發肅降
- 標本根結論:頭為諸陽之會,手為陰經之所聚
這一理論不僅指導脈診實踐,更體現了中醫整體觀與陰陽平衡思想在診斷學中的具體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