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伏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伏衝脈考釋
伏衝,乃中醫經絡理論中衝脈之深部分支,首見於《靈樞‧百病始生篇》,其名取其「伏行於內」之意,專指衝脈循行深入脊椎骨內之部分。此脈與衝脈主幹相應,唯其行徑隱伏,故稱「伏衝」。
伏衝與衝脈之關係
衝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素稱「十二經之海」、「血海」,主司調節周身氣血。其循行路線廣泛,自胞中(下焦)起始,上行至咽喉,並分出淺深二路:淺者行於體表,深者即伏衝,貫脊內而行。《靈樞‧百病始生》云:「其著於伏衝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。」此處所言「應手而動」,即指伏衝脈內氣血充盛,觸診時可感知脈動之象,可見其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伏衝之循行特點
據《內經》所載,伏衝脈與督脈關係尤密,其徑路伏行於脊柱之裡,與督脈並行而深藏。部分注家認為,伏衝即衝脈之「內行分支」,或與「伏膂之脈」相類(見《素問‧瘧論》)。此脈深入骨骼,一方面維繫脊柱穩固,另一方面連通下焦與上焦,使氣血得以內灌臟腑、外濡經筋。
伏衝之生理與病理
從生理而言,伏衝脈為氣血內輸之要道,尤與腎氣相通。腎主骨生髓,而伏衝內繫於脊,故其功能盛衰,可影響骨髓充盈與腰脊強健。若伏衝失調,常見腰脊痠痛、少腹氣逆,甚則「積聚」內生(《靈樞‧百病始生》)。歷代醫家亦認為,婦人經帶胎產諸疾、男子精室失養,均可能與伏衝脈氣血逆亂相關。
伏衝於後世之演繹
後世醫家對伏衝之詮釋略有分歧。清代張志聰於《靈樞集注》中主張,伏衝即衝脈「行於陽明經之深處」,強調其與足陽明胃經之聯繫。而唐容川《血證論》則視伏衝為「血海之根」,認為其與肝、腎二臟共調血分。諸說雖異,然皆不離伏衝內伏深行、主司氣血之特質。
綜覽醫經,伏衝脈之論述雖簡,然其與衝脈互為表裡,於人體氣血調控及脊柱功能中具樞紐地位。後世針灸與方藥之施用,亦不乏從伏衝論治者,足見此脈在中醫學說中之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