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太衝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衝脈詳解

太衝脈為衝脈之別稱,屬奇經八脈之一,在中醫理論中主司調節女子月經、胞胎及氣血運行。其命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‧上古天真論》所載:「(女子)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明确指出太衝脈與女子生殖機能密切相關。

經絡循行與生理功能

太衝脈起於胞中(女子子宮、男子精室),下出會陰後分為三支:

  1. 前行支:沿腹胸正中線上行,散佈於胸中,再上行至咽喉,環繞口唇,與任脈交會,主司氣血上榮於面部與口唇。
  2. 後行支:貫穿脊柱內側,與督脈相絡,調節一身陽氣。
  3. 下行支:循行至足部,與足少陰腎經並行,灌注氣血於下肢。

其功能主要體現於三方面:

  1. 主月經與生殖:太衝脈盛衰直接影響女子月經來潮及受孕能力。若太衝脈氣血充盈,則月事按時而下;若虛衰,可能導致經少、閉經或不孕。
  2. 調節十二經氣血:衝脈有「十二經之海」之稱,能涵養五臟六腑及肢體百骸,尤其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,肝主藏血,腎主生殖,故太衝脈不通則易見氣血逆亂、眩暈或肢體痿弱。
  3. 維繫氣機升降:衝脈聯絡任督二脈,影響人體氣機升降與陰陽平衡,若逆氣上衝,可見嘔逆、喘息等證。

病理表現與中醫辨證

臨床上,太衝脈失調常見以下證候:

  • 太衝脈虛弱:月經後期、量少色淡,或婚久不孕,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多屬肝腎虧虛。
  • 太衝脈瘀阻:經行腹痛、經血紫黯有塊,甚則閉經,舌見瘀斑,脈弦澀,治需活血通脈。
  • 衝氣上逆:煩躁易怒、嘔吐呃逆,或妊娠惡阻,乃肝胃之氣隨衝脈上衝所致。

典籍論述補充

除《內經》外,《難經》提及:「衝脈者,起於氣衝,並足少陰之經,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腎經的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」指出其病機多與氣機不暢相關。

太衝脈作為中醫婦科及氣血辨證之關鍵,歷代醫家皆重視其調治,如通過針灸(如三陰交、太衝穴)、藥物(如四物湯、溫經湯)以暢通衝脈,協調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