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陰

少陰為經脈名稱之一,屬三陰經之一,其陰氣相較於太陰稍弱,故稱「少陰」。《素問‧陰陽離合論》言:「少陰為樞」,意指少陰位於太陰與厥陰之間,具有樞紐作用,調和陰經之氣機運轉。

少陰的經脈分布與臟腑絡屬

少陰包含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,分別隸屬於心與腎兩大臟腑:

  1. 手少陰心經:起於心中,出屬「心系」,下行絡小腸,上行至咽,連繫目系。其主行於上肢內側後緣,終於小指橈側端的少衝穴。心經主血脈與神志,少陰氣血不足時,易見心悸、怔忡、失眠等症。
  2. 足少陰腎經:起於小趾下,斜走足心(湧泉穴),循下肢內側後緣上行,貫脊屬腎,絡膀胱,並上貫肝膈入肺中,沿喉嚨至舌根。腎經主藏精、主水,與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,少陰虛損時常見腰膝痠軟、耳鳴、遺精等症。

少陰的生理功能與病理特點

少陰為水火之臟(心屬火、腎屬水),兼具溫煦與滋養之功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少陰病被歸為外感病發展至後期的危重階段,可分為:

  • 少陰寒化證:因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表現為脈微細、但欲寐、四肢厥冷等。
  • 少陰熱化證:因陰虛火旺,常見心煩、咽痛、舌紅少苔等虛熱之象。

少陰與其他經脈的關係

少陰居三陰之「樞」,與太陰、厥陰相貫通。太陰主開,化生氣血;厥陰主闔,調節氣血之終始;少陰則調控二者之間的轉化,維繫陰陽平衡。此外,少陰腎經與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,二者共同參與水液代謝,故臨床常見少陰病與太陽病相互傳變。

少陰在辨證論治中的重要性

少陰統攝心腎,為生命活動之根本。其病變多反映氣血陰陽的嚴重耗損,故中醫臨床治療少陰病時,首重回陽救逆(如四逆湯)或滋陰降火(如黃連阿膠湯),以固護先天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