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仲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仲脈(又稱衝脈)為中醫經絡理論中「奇經八脈」之一,其循行路線與生理功能在《內經》中已有詳細記載。以下從經脈循行、生理功能及臨床病症三方面分述之:
一、經脈循行
仲脈的循行路線可分為主幹與分支兩部分,源於「胞中」(即下焦精氣匯聚之處),其特點為「一源三歧」:
-
主幹上行:
- 沿脊椎內側(「脊裏」)深層上行,貫通脊柱,與督脈關係密切(《靈樞‧五音五味》稱「並少陰之經」)。此路徑主司精氣輸布,與先天腎氣相通。
- 另一說法指出,其分支從「氣衝穴」(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腹股溝處)起始,夾臍兩旁(距腹中線半寸)上行,經胸部後分散,與任脈相聯繫(《素問‧骨空論》)。
-
分支下行:
- 部分脈氣自胞中向足部延伸,循下肢內側至足底,與足少陰腎經相絡,強化與腎臟的氣血聯繫。
二、生理功能
仲脈被視為「十二經之海」及「血海」,其功能核心在於統攝氣血:
-
調節經血與生殖:
- 主導女性月經調控,《內經》稱「任脈通,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,故衝脈氣血充盈與否直接影響月經週期、孕育能力。
- 男性則與宗筋(生殖功能)相關,如《靈樞‧逆順肥瘦》提及「衝脈者,為五臟六腑之海」。
-
維繫氣機升降:
- 上行之氣助推心肺功能,下行之氣協調肝腎陰陽,故衝脈失調易引發氣逆(如喘咳)或氣陷(如腹瀉)。
-
濡養週身:
- 通過與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的交會(如「氣衝」「幽門」等穴),調和先天腎氣與後天脾胃之氣,影響骨骼、肌肉的滋養。
三、臨床病症
仲脈失調多表現為氣血逆亂或虛損,常見證候如下:
-
婦科病症:
- 月經不調(如經量過多、崩漏或閉經)、不孕、產後氣血虧虛。
-
臟腑機能紊亂:
- 氣逆:哮喘、嘔吐、膈肌痙攣(因衝脈上衝之氣擾動肺胃)。
- 氣滯:少腹脹痛、腸鳴(衝脈與足陽明經交會失常,影響腸腑傳導)。
-
虛損性病變:
- 下肢痿軟無力(衝脈「血海」不足,筋脈失養)、鬚髮早白(《靈樞》云「衝脈虛則鬚不生」)。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《難經‧二十八難》以「衝脈者,起於氣衝,並足陽明之經,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」強調其與胃經的聯繫;《針灸甲乙經》則記載衝脈別絡「入足下」,說明其循行範圍之廣。後世醫家如葉天士更提出「衝脈隸屬於陽明」,臨證常從肝腎、脾胃論治衝脈疾病。
仲脈之調理,中醫多取用「公孫穴」(通衝脈)及「氣海」「關元」等穴,或透過補腎填精、調和氣血之方藥(如四物湯、左歸丸)以固本培元。此脈深繫人體根本,自古為針藥並治之要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