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蹺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蹺脈為奇經八脈之一,屬人體經絡系統中重要之循行路徑。其經氣起於足跟外側之申脈穴(膀胱經所屬),沿外踝後方上行,經腓骨後緣循下肢外側抵達髖部,上貫側腹部經由季脅部,再上行至腋後緣,順肩胛外側抵達頸部,沿面頰部至目內眥,與手足太陽經、陰蹺脈會於睛明穴,最終上行入腦,與督脈相會於風府穴。

在生理功能方面,陽蹺脈主司一身左右之陽氣,具有濡養眼目、司下肢運動之功。《難經‧二十八難》載:「陽蹺脈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」其與陰蹺脈相互協調,共同調節肢體運動機能,當陽蹺脈氣盛時,可令下肢外側拘急而內側弛緩。

病理表現上,《靈樞‧脈度》指出:「蹺脈者……氣不榮則目不合。」若陽蹺脈經氣異常,可出現目不瞑、失眠等陽氣亢奮之症,亦可能導致癲癇、狂證等神志病症。下肢經絡循行部位則可見外側肌肉拘攣、內側肌肉弛緩之運動障礙,甚則發生足外翻等體位異常。

辨證施治時,常取申脈、僕參、附陽等穴位以調理本經氣血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陽蹺脈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,其病候多現衛陽失常之象。臨床上治療不寐症時,常配合照海(陰蹺脈交會穴)施用,取「陰陽相引」之理,以調和蹺脈陰陽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