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陽、濁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學名詞詳解:清陽與濁陰
在中醫理論中,「清陽」與「濁陰」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,對人體氣機與物質運動規律的抽象概括。此二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其是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載: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」此段經文不僅體現陰陽的相對性與互根性,更具體揭示人體生理運作的動態平衡。
清陽:輕清升發之氣
「清陽」泛指體內質輕、性動、主升發的氣化功能與物質,其特性與「陽氣」相通,但更強調功能性的「動態表現」。根據經文與後世醫家註解,可從三方面理解:
- 清陽出上竅
指呼吸之气與感官功能相關的輕清之氣,如耳之聽覺、目之視覺、鼻之嗅覺、口之味覺,均需清陽上濡方能發揮作用。若清陽不升,則可能出現頭暈目眩、耳鳴鼻塞等上竅不利之症。 - 清陽發腠理
腠理為體表氣血流通的通道,此處清陽主要指「衛氣」,具有溫煦肌表、防禦外邪的功能。衛氣充沛則腠理緻密,反之則易感外邪或自汗不止。 - 清陽實四肢
四肢為「諸陽之本」,依賴清陽(尤指脾陽所化生的水穀精氣)濡養以維持運動機能。若清陽不布,可見四肢乏力、畏寒逆冷等症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四逆」證的機轉即與此相關。
濁陰:重濁沉降之物
「濁陰」泛指體內質重、性靜、主沉降的形質性物質,其特性與「陰精」相類,但更偏重代謝產物的傳化與歸藏:
- 濁陰出下竅
指代謝後的糟粕,如大小便、經帶等,需通過下竅排出體外。若濁陰不降,可能導致二便閉澀、婦科帶下異常等問題。 - 濁陰走五臟
此處「濁陰」為水穀精微中的濃稠部分,內歸五臟以化生精血津液,如《靈樞.營衛生會》所言:「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」,營氣即屬濁陰中較精專者。 - 濁陰歸六腑
六腑以「傳化物而不藏」為特性,接納飲食物並轉化為糟粕與津液。此過程需濁陰(如胃中腐熟的水穀、膽汁等)協同完成,若六腑不通,則見便秘、痞滿等病變。
陰陽互根的整體觀
清陽與濁陰的運動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依存:
- 清陽的升發需以濁陰為物質基礎(如衛氣化生於水穀精微)。
- 濁陰的沉降需依賴清陽的推動(如脾陽運化水濕以防痰濁內生)。
《類經》註解此段時強調:「清陽主表,濁陰主裏,然表裏相成,陰陽相濟。」此觀點亦呼應《素問.生氣通天論》「陰平陽祕」的核心思想。
臨床辨證的靈活運用
歷代醫家對清陽、濁陰的詮釋,常隨病機而調整:
- 李東垣論「脾胃陽虛」時,以「清陽下陷」解釋飧泄、脫肛,治以升陽益胃湯。
- 吳鞠通論濕溫病時,指出「濁陰凝聚」可蒙蔽清陽,導致神昏耳聾,治以芳香化濁法。
此類應用均體現「清濁相乾為病」的動態辨證思維,須結合氣血津液、臟腑經絡理論綜合分析。
綜言之,清陽與濁陰的理論,既是對生理現象的歸納,亦為病理分析的框架,其內涵隨中醫理論發展而不斷深化,成為理解氣機升降出入的關鍵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