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氣

在中醫理論中,「生氣」一詞具有重要的生理與養生意涵,主要體現於兩方面:

  1. 春季生發之氣
    生氣原指春天萬物萌發的生生之氣,為自然界陽氣初升、氣機舒展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」,此時人體應順應天地之氣,使氣血暢達、精神振奮。若違逆春生之性,則易致肝氣鬱結,引發疲乏或情志不調,故養生主張「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」,以助生氣通達。
  2. 少火生發元氣
    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:「少火生氣,壯火食氣。」此處「少火」指人體溫煦而柔和的陽氣,能濡養臟腑、促進氣血生化;相反,「壯火」為過亢之火,反易耗損正氣。中醫認為,脾胃運化水穀、腎陽溫煦命門等機能,皆需此「少火」之氣推動,方能維持元氣充盛。

生氣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• 肝主疏泄:肝氣條達與春季生氣相應,協調氣機升降,若失調可致胸脅脹滿或情緒抑鬱。
  • 少火與命門:腎中少火(命門之火)為元氣根源,《景岳全書》稱其為「性命之本」,適度溫養可增強抵抗力。
  • 經絡運行:三焦經、膽經等循行與氣機生發密切相關,針灸常取太衝、足三里等穴以調暢生氣。

生氣的概念貫穿中醫對自然規律與人體機能的觀察,強調陰陽平衡中「生發」的核心價值,為防病與調理之關鍵。